逻辑强的人特点_逻辑性强的人擅长什么_擅长逻辑性强人的例子

擅长逻辑性强人的例子_逻辑性强的人擅长什么_逻辑强的人特点

逻辑强的人特点_逻辑性强的人擅长什么_擅长逻辑性强人的例子

编者按:

虽然目前疫情尚在肆虐,但疫情总会过去!经济要继续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而要做出最大的贡献,选择自己最适合的岗位是非常必要的。处于经济发展放缓时期,即将进入职场及已经处于职场的年轻人都应好仔细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思考一下接下来如何更好地发展、是否需要调整一下岗位?今天分享的案例,就源于一位具有生涯规划意识的北航硕士毕业生与生涯规划师的交流。

本公众号旨在帮助同学们借助生涯发展理论根据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与职业生涯;除了在校求学、求职时的困惑,其实工作一段时间后、还可能会出现困惑。这个阶段,由于已有实际的工作体验,不仅仅是对“人职匹配”中的“职(职业/职场)”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体验,个人能力也有所发展,因此需要重新“匹配”。本文中,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向生涯教师咨询的这位学姐的情况就非常典型,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借鉴。

来询者本、硕就读于北航经管学院,现就职于某公司战略咨询部门,大学期间曾在某4A广告公司、某互联网公司营销部门等岗位实习。这是2020年春节前她向本科阶段的生涯规划老师发邮件就自己面临的生涯困境进行探讨的过程整理而成的文章。

学姐来信

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后职业困惑求解答:

“喜欢”、“擅长”、“现实”又有“发展”的工作难找,如何取舍真的很难!

老师好!首先预祝您新年快乐!

硕士毕业两年了,非常感谢您还愿意帮忙解答工作上的困惑和疑问。真的很荣幸能遇到您,也希望未来我能为老师及学弟学妹们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又到一个新春,又是一个毕业季,转眼间毕业两年。这两年,随着工作经验增长,在承担越来越核心的工作内容,也越来越感觉到工作时总有些力不从心,仿佛自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还是无法做得很好,工作的成果很难“亮眼”。

于是,思考自己何去何从?是留在这里、还是去做之前做得比较“得心应手”营销相关的工作?抑或是去一位朋友推荐的创业公司发展?

处在这个关键节点,我自己有一些思考,也很希望获得更有经验的长辈和老师的指导。

我觉得好的工作应该是“喜欢”、“擅长”、“现实”之间的交集,同时应该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更加全面地发展。但如果真的很难满足所有时,真的很难选择。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分辨工作本身“简单”和真的“擅长”?

在目前的工作上花费很大力气最后成果还是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我会想念之前在广告公司的时候,相对“得心应手”,总是可以迅速给出老板满意的内容。

从工作难度方面,战略的工作可能真的比营销要难?工作之后渐渐感觉到,工作的难度本身可能是有差别的,我在寻求我经理的反馈时他说,战略本来就是非常难的,我认为你的表现算不上突出,但可以满足目前的要求,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从思考的方式来看,我更偏重“直觉”,逻辑性并不是很强,而战略咨询是需要很强逻辑能力,将大量的信息梳理清楚得出方向性结论的,我在分析的时候经常感觉自己难以驾驭。不过,我不确定到底是因为自己逻辑不强所以难以驾驭,还是本身就很难、大家都难以驾驭。

从是否喜欢来看,我在从事营销岗位时,自己不工作时也会看一些好的营销案例,因为我觉得很有意思。而这两年做咨询,需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行业的趋势等,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要看这些内容我觉得是消耗能量的、希望更多地休息。(当然,有可能大家都觉得营销有意思,而宏观政策之类的比较枯燥。)

于是我会疑惑,到底是因为营销工作比较简单,大家都觉得有趣且更容易做得好,还是自己更擅长做营销方面的工作?战略咨询到底是因为真的比较难所以我才觉得力不从心,还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擅长?

第二个问题是,到底该不该去努力尝试所谓的“更高挑战”,发展自己更全面的能力?

当时选择战略咨询岗位时,觉得战略的工作比营销的视野更广、也需要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我希望跳出当时相对“轻车熟路”的营销圈,去可以站得更高的地方。

战略咨询的工作可以训练我比较弱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去强调自己本来就相对强的“感觉”,在工作中会push我去关心宏观趋势等方面的问题,应该会对自己建立对世界更完整的认知、有更全面的发展、具有更高的格局有好处。

我自己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未知和挑战的人,战略咨询这样的工作做起来虽然难,但确实令我增长见识。我到底应该去做营销这样似乎更容易或者更擅长的事情,还是应该再挑战自己一下、延伸自己其他的能力,做点更难的呢?

此外,便是现实意义与对工作的喜爱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是由“个人能力×可以撬动的资源”决定的。以往我只专注于培养自己的能力,并没有意识到要让自己去到资源更多的地方,仿佛自己优秀了就自然会有具备更多资源的机会,但真的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并不一定?不然为什么如今很多优秀的人才愿意去金融行业而不是去传统的制造业,大概就是在金融行业,同样一个人可能用自己的能力运作更多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吧。

但运作更多的资源并不意味着自己喜欢这份工作。自己喜欢的工作可能会由于喜爱而积累能力从而走得很远,但追逐资源所在的地方意味着会发展更快一点。以往我觉得这件事没有太大关系,但步入社会后,越来越觉得现实的经济条件是很多事情的基础,未来医疗、教育都是很大的花销,而如今在北京我们保证基本的生存都已经很难。是不是很可能我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去慢慢发展,终其一生只能满足基本温饱的需要。于是,在现实压力下,是否“追逐喜欢的工作”要败给“快点儿去挣钱”这件事。我觉得好难选择。

工作了一段时间,也会有其他的工作机会不时找来。比如最近也有一个认识的朋友邀请我去一家处于蓝海市场的创业公司,这家公司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规模壮大。从初创时期开始参与一个企业的发展,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同样的一个决定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工作内容上来讲,我不是非常喜欢,也不非常讨厌。但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应该会为我提供高于目前的待遇,且如果未来真的可以成为核心力量,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这到底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快速运作更多资源的“机会”,还是阻碍自己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建立更长远能力的“诱惑”,我很难判断。

小结一下,其实矛盾点在于,我觉得好的工作应该是“发展”、“喜欢”、“现实”、“擅长”之间的交集;如果真的很难满足所有时,如何舍弃很难抉择。我知道这件事情其实很大程度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判断,但还是希望老师以自己的经验或者接触过的其他学长学姐的经验,给出一些指导意见。

非常期待您的反馈!也非常感谢您的时间!

附:自己在网上做了一个MBTI,结果如下,供参考(结果是ENFJ)。

祝您新春快乐!

Shirley

回信

Shirley,你好!

感谢你的信任、在毕业两年后还能想到与我讨论你的发展。

你提供了一个特别棒的论题:确实,“喜欢”、“现实”、“发展”、“擅长”都是我们在工作中要考虑的重点要素,而现实生活中又往往难以兼得,确实值得好好分析一下。希望我接下来的分析真的能够对你有借鉴。

首先,针对你MBTI人格类型的测试结果给点儿反馈:根据我多年来对你的了解,其它的三个维度应该没啥大偏差,唯独第一个维度我认为你其实是内倾(I)型而非外倾(E)型的;你一直以来表现出的外倾其实都是社会化后的呈现。

当然,这没什么不好:我提醒这一点,是想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化的环境中,都要根据外在的环境而改变自己,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之所以要带引号,是因为我们权衡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你提出了四项因素:“喜欢”、“擅长”、“现实”、“发展”。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四条标准很重要;不过,现实情况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很常见,所以要对这四项内容进行分析、排序。

先说“喜欢”吧!其实,对于有些人而言,“喜欢”不那么重要、“应该”才重要。就像中学生阶段,有的同学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将那门课学的非常好、哪怕是副科,会因为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好好学那门课了,哪怕是语数外这样的主课!这样的同学,往往注重情感而理性不足,成语“爱屋及乌”说的就是这类人,也就是F型人格类型。当然,另外一类同学(T型者)则不论老师如何,只要是主课都认真学习、投入,副科学的差不多就行了。根据你对自己MBTI人格类型的测试,F型还是挺显著的,所以“喜欢”确实很重要。

“擅长”当然也重要。不过,“擅长”其实是可以从“不擅长”发展来的。比如15年前本人刚刚接触生涯发展理论,对霍兰德职业六角形模型和MBTI人格类型都不太理解、更不擅长应用,现在已经可以根据对方简单的表现而得出结论了、算是比较擅长了。所以,是否擅长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有兴趣、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实践!这里所说的兴趣,是指霍兰德职业兴趣;这方面的内容、公众号有多篇文章分析过了。

“现实”与“发展”可以分别理解为当下及未来社会对某个行业、某项工作的认可,可能目前这是对你而言重点考虑的内容。从长远看,“现实”变化很快,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职业发展而言,甚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过去30年,先后火过的企业/行业分别有外企、电信/移动、金融、公务员、IT、互联网创业企业等等,接下来还会有别的。所以,从行业、到企业,都不能确定。我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将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与自己职业兴趣相匹配的)工作与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匹配,再结合生涯价值因子的分析,找到其中最适合自己投入的工作。

举本人的个案为例:霍兰德职业兴趣是最强的是A与S,其次是I、再次是C和E, R简直弱爆了!所以,我最喜欢上课和做咨询,虽然这些工作在过去15年的高校中非常不受重视。同样是教学工作,2005年时我承担MBA培训的课酬是本科生课时费的5-10倍;可我觉得从本科生涯规划教学、咨询中获得的成就满足很高,因为这项工作能够满足舒伯生涯价值因子中诸如利他主义、美感等我很看重的内在价值维度,所以时间与精力不断地投向生涯教育。终于在坚持了十年后,开始不断地获得同学和学校领导及业内同行的认可;近年来,我外出开展职业生涯发展类的教学培训,专家费已大幅提升了。因此,你担心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满满发展,终其一生只能满足温饱需求”的情况其实并非大概率事件:因为目前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会将你创造的社会价值与所得的收入逐渐拉平的。

所以,你需要判断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在当前及未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是否真的是社会经济所需要的?未来能够被AI替代吗?回答了这些问题,结论就不难得出了。

当然,“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在当前及未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仅需要了解当前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势,还要多听听业内人士的见解,因此多听听行内大咖人的分析才靠谱。这方面,从业两年的你比我应该更在行呢~

推荐两篇文章()(),供参考!

祝 顺利!

逻辑强的人特点_逻辑性强的人擅长什么_擅长逻辑性强人的例子

二次来信

非常感谢老师帮忙分析!我仔细看了您推荐的文章。其实之前也看过这两篇,但感觉这次有了些经历再重读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看了您的分析、我感觉非常有收获。每一个因素的分析都好准确,比如喜欢重不重要,是要根据人的特性来的,对F显著的人来说喜欢确实是重要的。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老师提到“看不见的手”会将工作的社会价值与收入拉平,也解答了我很多有关现实收入的问题,感觉少了很多顾虑。

接下来我觉得还需要认真分析一下老师提到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在当前及未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件事。我觉得现在还没有很准确的判断,需要进一步研究一下,但肯定是不会被AI取代的。我会多去请教行业内的资深专业人士——还好之前实习有认识一些前辈,向他们请教一下。

此外,《高考状元没能成为行业领袖》那篇文章中提到的,舒伯的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也让我更清晰地反思了一下自己。其实我本身是很看重内在价值维度的:外在价值要有基本的保障,但不十分重要也不需要很好;外在报酬就更不那么看重,但有时候又是确实存在的现实压力。所以现在我内心其实是内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之间的角力。

现在我觉得:无论从自己本身的性格还是从外部市场“看不见的手”来看,最好都是要以内在价值为第一维度,这样做自己认为有价值、喜欢的工作就可以做得更好也更开心;保障必要的外在价值,其实这一条不是很难,我本身对它的要求也不高;那外在报酬的话只要自己的工作做得好、对社会能够做出相应的贡献,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

接下来我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认真研究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内容在当前及未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其实我感兴趣的工作可以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做营销类的工作,可以做甲方公司也可以做乙方代理,可以做策略类的工作,也可以做管理类的工作,但只要营销这件事对商业是持续有价值的,那就总可以找到一个非常有价值、可持续、有发展的切入点。

总之,真的很感谢老师,解答了近期来一直困扰我的难题。您本来就已经很忙了,还牺牲了春节假期帮我分析~以后如果有什么我能帮到学弟学妹的、请随时跟我说,我也会尽力而为。

逻辑强的人特点_逻辑性强的人擅长什么_擅长逻辑性强人的例子

欢迎关注

大学生学业与生涯规划2008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