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那么神,蜀国为何却最先亡
——从《隆中对》看战略管理
文/高可为
“隆中对”,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策论,历来评价很高,但争议也不少。对照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可发现,现代战略规划的要素它都涉及到了。好好研究它在战略上的得失,对于企业家做企业、做管理也会大有裨益。
一、诸葛亮如何进行战略分析
在谈话进入正题之后,刘备道出了自己的困惑,诸葛亮首先为刘备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用现代战略管理的说法,这就是所谓战略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当时形势的呢?
首先,从总体上概括了当时天下的形势。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自董卓专权、乱政以来,各地有想法、有能力的人纷纷起兵,地盘跨州连郡的也大有其人。总的说来,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其次,分析了足以改变当时天下格局的几股主要力量。
第一个是袁绍,尽管他迅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北方的曹操。再一个,就是江东的孙权。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拿曹操跟袁绍比,曹操名望低、人数少,然而曹操竟然打败袁绍,由弱变强的原因,不止是天时好,而且也是人为谋划的结果啊。在讲袁败曹胜的原因时,同时强调了战略谋划的重要性,诸侯争霸不能不重视战略管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天子向诸侯发号施令。基于这种现状,确实不能跟他争锋芒。曹操不仅军事实力雄厚,而且政治上占据了制高点,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但因为他实力过于雄厚,所以不能跟他正面对抗。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孙权占据江东这个地方,已经跨过三代人了。该国地势险要,老百姓向心力强,而且有才能的人都能为他所用。只能把他作为外援,而不能打他的主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
接着,他为刘备指出了当时的机会所在。
一个机会点在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荆州这个地方,北靠汉水、沔水,直到南海的好处全部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相连,这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上天拿它来帮助您的,您意识到了吗?
另一个机会点在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益州的关塞非常险要,面积有方圆千里之大。那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富饶,堪称天然宝库,高祖就是靠着这个地方建成了帝王大业。但它现在的主人刘璋却既糊涂又懦弱,张鲁还在北边威胁着他。明白事理的人都希望换个英明的领导,我怕该不会是您吧?
根据诸葛亮的分析,曹操是主要竞争对手,但由于力量相差过于悬殊,不能跟他正面对抗。孙权也有相当的实力,但他只是次要的竞争对手,应该与他联合起来对抗主要的竞争对手。荆州、益州方向则明显有可乘之机,可以作为战略突破口。
二、诸葛亮如何进行战略设计
前述分析,主要是外部环境分析。在帮刘备制定战略以前,诸葛亮还帮刘备对自身条件进行了分析。
在诸豪杰中,刘备貌似力量最弱,条件最差,但也未必如是。“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刘备是皇家的后代,在政治上具有合法性;守信讲义天下闻名,在道义上具有号召力。在诸葛亮看来,曹操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刘备可以占据人和。
现代战略理论认为,战略分析既要分析外部环境,又要分析内部条件。分析外部环境,可以辨别机会、威胁所在。分析内部条件,则可以辨别优势、劣势所在。
基于上述内外分析,诸葛亮建议刘备采取如下战略步骤:
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夺取荆州和益州,建立根据地,作为霸业基础,可以视为生存战略。
第二步,“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巩固战略后方,消除后顾之忧,搞好内政外交,壮大自身实力,可以视为发展战略。
按照《孙子兵法》上的观点,“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要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寻求可以破敌之机。做到以上两点,基本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步,“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一旦时机成熟,就从荆州、益州同时发兵,以形成钳形攻势,可以视为进攻战略。
很显然,诸葛亮的进攻战略,是建立在“天下有变”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所谓天下有变,就是曹魏内部发生动乱。《孙子兵法》上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不打败仗取决于自己,要打胜仗则离不开敌人的配合。敌人不露破绽,你也就没有打胜仗的机会。所以,诸葛亮也没说这个局是必胜之局。
当然,在诸葛亮的这个战略规划中,也包含跟刘备一致的,也是无需多言的目标和愿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建立霸业,兴复汉室。
由前述分析可知,诸葛亮的战略分析既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又包括自身条件分析,与现代战略管理的SWOT扫描并无二致。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既包括战略步骤,又包括终极目标和愿景。故而,我们可以说,现代战略规划的要素它都涉及到了。
三、隆中对战略实施情况如何
总的说来,“隆中对”的实施,是差强人意的。不然,蜀国就不会最先败亡了。
先说“跨有荆、益”的情况。
赤壁之战后,刘表的势力彻底消亡,曹操方面仍然保有襄阳,周瑜攻下江陵,刘备收得南方四郡,曹操、孙权、刘备三分荆州。虽说后来取得益州,初期战略目标也只能说是勉强达成。
再说“外结孙权”的情况。
荆州因为地处要冲,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荆州这块地盘,固然诸葛亮看上了,别人也看上了。因为有重大利害冲突,孙、刘一直冲突不断。当关羽发起襄樊之战,重创曹魏时,孙权一方偷袭荆州,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被杀。至此,孙刘联盟走向破裂。
为给关羽报仇,也是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双方在夷陵一带发生激战,结果以蜀军惨败告终。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也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夷陵之战后,刘备恼羞成病,亡故于白帝城,吴、蜀之间再无信任可言。
此后的重大军事行动,便是诸葛亮的几次北伐。
这在文艺作品里被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只有五次。即便只有五次,也是够多的了。因为弱者本不适合多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本身弱,胜算低,每折腾一次,自身会变得更弱,获胜的概率也就更低。如此说来,蜀国迅速走向败亡,就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了。
四、隆中对战略问题出在哪里
诸葛亮无疑有他的高明之处。他高明在哪里呢?
个人觉得,最可贵的,是他的全局观。有了全局观,天下大势就可以了如指掌。他能把天下大势分析得那么简洁、清晰、明了,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全局观是管理高层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没有全局观,就没有战略。
但事情的结果又远不如预期,他又错在哪里呢?
有些做法自相矛盾,违背了战略的一致性原则。
比如,“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就存在矛盾。占领荆州,横跨荆益,对刘备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同样道理,占领荆州,横跨荆扬,对孙权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因此,占有荆州的策略,让孙、刘两家天然存在利益分歧、冲突。他们之间的矛盾,比各自跟曹魏的矛盾还要尖锐。这又怎么能联合起来呢?!
也有不少想法太主观,脱离了实际。
按照他的设想,一旦曹魏内部发生动乱,就从荆州、益州这两个地方同时出兵,从而发动钳形攻势,形成协同效应。但事实上,这种协同效应是不存在的。因为两地距离太远,交通、通讯不便,协调起来过于困难。
不但没形成协同效应,甚至形成了彼此掣肘之势。正如毛泽东所评点的:“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荆州与益州有千里之遥,刘备手里本来兵力就不足,如今又分散开来,哪能会不失败呢?!
再比如,他对身条件的评估,他对刘备号召力的评估,都有言过其实之嫌。他认为,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可占人和。事实上,曹操和孙权人事工作做的也不错。他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未免有点一厢情愿。
不过,话又说回来,蜀国最先败亡,也不能全怨诸葛亮。因为有些事,也不是他一人所能左右得了的。比如,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并未把国事托付给诸葛亮一人,还托付给了当时的尚书令李严;同时,把李严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不无相互牵制之意。
再比如,他和刘禅之间也未必没有矛盾。虽然刘禅对诸葛亮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一切政务都由诸葛亮打理,我刘禅就负责祭祀天地、祖宗这些事,但他作为最高领导者,面对一个大权在握、事无巨细的高级主管,对诸葛亮能没有怨言吗?!
由此看来,作为蜀汉战略的提出者、制定者,诸葛亮也未必能主导得了整个战略的实施。他也有内部掣肘者,他也要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分心、分力。无疑,这也会影响整个战略的实施效果。借用现代的说法,这就是所谓内耗。
当然,也有人提出其他战略设想。比如,放弃荆州,让孙、曹两家死斗,以四川作为蜀汉大本营,走北上计划,取汉中、关中,然后从汉中出兵,先灭北魏,再灭孙吴。这也只是一种设想,实施起来难度未必就小,不确定性未必就少。
蜀汉之所以最先败亡,归根结蒂还在于,他们底子太薄了,起步太晚了,没有太多的选择,许多事情只得如此。
五、隆中对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不止隆中对本身,与此有关的历史陈述、文学描写,都带给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启示。个人认为,从战略管理角度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战略意图跟客观条件要匹配。
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不受条件的制约。换言之,战略意图,战略目标,都不能超出条件允许的范围。一旦超出,就叫狂妄,不自量力。换个说法,你的条件要配得上你的野心!蜀汉政权,起步那么晚,底子那么薄,能三分天下,已经很不错了。要横扫天下,凭什么?
第二,各战略举措之间要保持一致。
所有的战略,都不可能一下子达成。要分阶段、分步骤采取一些措施,才能逐步达成战略目标。这些措施之间,不能自相矛盾。否则,自己的脚,就可能绊了自己的腿。到了那个地步,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制造的问题,就足以让自己疲于奔命,应接不暇。
第三,要有全员一致的核心价值观。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战略决策受价值观制约,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战略决策。价值观不统一,在遇到重大战略抉择时,就可能产生困惑、摇摆,也容易让内部产生分歧,甚至不必要的内耗。
刘备早年起家时,具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是“义”,所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建立国家政权时,具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则应该是“忠”。忠诚和道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它们固然有交叉的地方,但也有矛盾、冲突的地方。
假如基于“义”的价值观,夷陵之战就一定得打。不为兄弟报仇,哪里有“义”可言?!假如基于“忠”的价值观,夷陵之战就不一定打。弟兄私谊要服从国家利益,哪能把个人情谊放到国家利益之上呢?!因为有价值观冲突,出现夷陵之战那样的重大战略失误,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PS: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说到诸葛亮的高明之处,经常会提到“隆中对”,而隆中对呢,则源自陈寿的《三国志》。陈寿记载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蜀国遗留下来的官方文书。那些文书真的就是当初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实录吗?不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做了加工。
由此说来,当我们说隆中对如何、如何,说诸葛亮如何、如何时,依据的很可能是一个经过无数人加工过的本子。换言之,当时的实际情况未必如是。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陈寿,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战略文本。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你姓不姓高不重要,你长得高不高也不重要,你站得高不高才重要!想与高手论道,可加作者微信shangdaoba01,或邀你入“鲁中论道企业家群”!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