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新春佳节,感谢所有关注IT民工的朋友,恭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虎年大吉如虎添翼!!!
话说2046年,在某社区养老小活动室里,新来的老金头儿靠外骨骼撑着蹭到一个戴着眼镜安坐窗前的老太太左手边上,有意无意间,悄么声叨咕出一句话来:“飞雪连天射白鹿……”,说完眼巴巴地望过去。
还不等老太太有所反应,坐在她右手边那个白胡子小老头眼中精光一闪,嘿了一声,指着老金头儿应道:“笑书神侠倚碧鸳”。
两个老头儿立刻露出“你懂我”的惺惺相惜之态,眉来眼去间见老太太面沉似水岿然不动,不由得眼里又都露出些许黯然失落。
“……唉……”老太太做了个深呼吸,叹了口气,把焦点从眼镜上滚动的智能聊天提示上移开,望着窗外幽幽说了一句:“还差一个横批——越女剑。”
此言一出,俩老头儿如聆仙乐,眼里俱是孩童一般明亮,相视抚掌大笑。
此时隔壁乐队排练房里传来提琴声,紧跟着钢琴声起,一组老太太操着半生不熟的粤语腔唱起:“衣嘿往梦启仓gin,桑雷波澜引~”,一组老头儿接上:“抛嗨塞西dyun扫云~”,然后是合唱“桑bun都听冰~”
歌声悠悠,穿出窗口,飘上云端。蓝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一如198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神州大地万水千山纵横,无论城市乡间,电视机里俏黄蓉叫着靖哥哥,闪烁的荧光屏映照着一张张少年激动的脸庞。
在关于改革开放乃至整个共和国发展史的民间叙事中,八十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对我这个改革开放同龄人来说,是启蒙年代。我的父母是共和国同龄人,那时正值年富力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消费者。于是在写入中国企业发展史的1984年,在苹果公司发布震撼人心的电脑广告的1984年,在乔治·奥威尔同名小说里的那个1984年,家里斥700块巨资购买了一台产自上海的飞跃牌20英寸黑白电视机,给童年的我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户。
通过这扇窗户,我看到了《大侠霍元甲》、《上海滩》和“83版射雕”——包括《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这三部香港电视剧已经成为八十年代的全民记忆,其中男女主角、主题歌风靡全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要不是“83版射雕”主题曲罗文和甄妮的对唱难度实在太高,还可以加上一句“无人不会唱”。以录像带为载体的港台影视剧在大陆传播是个散点渗透扩散的过程,由于年纪太小,我已经想不起观看的时间和顺序,但相信在那几年,通过各种省级、县级、厂级等等各单位电视台用各种正版、盗版的方式播放了很多次,其中这三部电视剧最为经典,播放次数最多。据我母亲回忆,在我家电视里看“射雕”已经是1987年,隔壁靖宇县电视台播放的。
不到10岁的小男孩儿在电视上邂逅了人生中第一个女神——翁美玲版黄蓉,此处不接受反驳。米雪和赵雅芝也是很多男孩心中的白月光,哪怕她们是史上最早的电视剧版《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的黄蓉和周芷若,谁让她们出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是赵倩男和冯程程?是在两个更现实也更现代的故事里,而不是金庸武侠世界,不是人物个性鲜明、历史格局宏大、爱恨情仇简单直接的经典文本《射雕英雄传》。刀光剑影如梦如幻的江湖就这样通过电视以黑白灰度的方式绽放在一个还没学会多少生字的小学生面前。如此精灵古怪巧笑嫣然一口一个靖哥哥的黄蓉谁能抗拒得了?只是浑然不知斯人已逝,得是几年后才听说翁美玲自杀了,阴阳相隔产生了更为极致的美感。如果有机会穿越到八十年代的香港,挽救翁美玲一定是许多人的愿望,以至于成为网络小说的情节。如今一代女神邓丽君被多次虚拟复现,相信将来如果获得授权,翁美玲也会在数字世界里与我们再见。
即便没有五颜六色,即便图像清晰度很低常有雪花点,即便不能选择点播甚至有可能收不到信号或者因为停电错过某些集,电视媒体依然以强大的视听感官体验吸引着所有人,大不了脑补,大不了下次看重播,而且还有各种盗版原著,还有口口相传,还有的人家里有彩电,还有小贩在卖彩色的不干胶贴纸。黑白电视观赏体验十分美妙,能感知到翁美玲肤色有点黑个子不高,从而不会只觉得肤白貌美大长腿才是好看标准。图像粗糙没有彩色还有一点好处——留下了想象空间,最美不过想象,妆容、服饰、布景、道具、特效都加上了脑补滤镜。多年后再看“83版神雕”里黯然销魂掌的特效,简直不能直视。即便后来网上有了全彩高清修复版资源,我也没有重温过心目中的神作“83版射雕”。
即便没有重温,童年记忆依然深刻,尤其在看了更多武侠电视剧之后,发现窗户外面的世界如此之大,还有续集!主角们都能关联起来,从小看到大,历经童年、少年、中年,遭逢奇遇和劫难,有情人终成眷属,主角成为配角、为人父母、归隐江湖或者以身殉城,天下门派正邪不两立、兵器毒药机关秘籍,绝招武功眼花缭乱、改朝换代行侠仗义,国仇家恨世道人心,天文地理河岳山川,历史医药琴棋书画,这些可不仅仅是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一阳指、蛤蟆功就能涵盖的,也许在那时候,我终于知道,这个“武侠世界”是一个叫金庸的人编出来的。金庸在轰轰烈烈的二十世纪武侠小说浪潮中,以巅峰之姿宗师气度,造就了一系列浪漫传说,以影视开花结果,令我如饥似渴如醉如痴,浑不知这些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长出了什么。据说早年武侠小说作为毒草被批判过。金庸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好是坏,很难度量,但我相信不逊于四大名著,四大名著不也是当年的通俗小说?也有各种说法,比如“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再说“四大名著”这个说法从“四大奇书”演变而来,1982年才得到官方正式认可。
金庸小说的影视化非常早,版本众多,以至于演员在各版本中穿梭表演不同或相同角色,足以形成另一个值得聊的考古话题。最早的电影版郭靖是曹达华(如果看的港片够多你一定认识),杨过是谢贤(83版射雕里的杨铁心),电视版郭靖是白彪(95版神雕里的郭靖),杨过是罗乐林(老戏骨,2011年在短短24小时内播映的TVB剧集中连死5次)。连张国荣都在电影《杨过与小龙女》里出演过杨过,刘雪华在其中演了黄蓉。对于彼时只能看到有限资源的我们,还纠结过为什么黄日华和翁美玲没有继续出演神雕?郭靖黄蓉只能是他们啊!完全不考虑人家一炮而红成了一线主角的感受,也没想到白彪和米雪真的一起演过佳视版“射雕”和“神雕”里的郭靖黄蓉。“射雕”堪称经典IP,被影视改编翻拍最多,罕有能出其右者。
到八十年代,金庸完成对全部小说的修订,形成了在华人文化圈里最为流行的经典版本。TVB引领流行影视文化风潮,电视剧制作体系最为成熟(最大短板是布景),编导演员里多少人都是看着甚至演着金庸作品长大的,金庸武侠电视剧版本被不断工业化生产出来,选角虽然也有随便乱塞的,但主角大多符合原著气质,先入为主深入人心,影响了我后来再看小说时的想象和对演员的印象,比如总觉得苗侨伟不是好人,黄日华演乔峰一开始也不太适应(算是惯例,梁家仁也都演过),总觉得小龙女和王语嫣应该长一样(参见陈玉莲、李若彤、刘亦菲),更有部分“甘草演员”在多部电视剧里扮演同一角色,俨然经典角色代言人,比如刘丹的洪七公、罗兰的裘千尺、石坚的裘千丈和裘千仞、陈安莹的傻姑、徐锦江的鳌拜、秦煌的老顽童(演过4次老顽童、4次赵半山、3次茅十八),甭管以后谁演老顽童第一眼就觉得不像,太瘦!当年看了那么多香港电视剧,很多演员哪怕不知道名字,脸都熟的很,宛如各种脸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小时候以貌取人的世界观,比如看见许绍雄就觉得亲切,因为他是二师父妙手书生朱聪。此处不得不提“83版射雕”里隐藏了那么多后来的影视明星龙套彩蛋,以及豪华的幕后阵容——王天林、杜琪峰、徐克、程小东、倪匡、楚原、董千里、叶广俭、黄霑、顾嘉辉、邓伟雄、罗文、甄妮。
金庸武侠从小说进入影视,很快扩散到了整个华语文化圈,大陆、台湾、新加坡都开始自制电视剧,抢夺被香港侵蚀的市场,翻拍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跨进二十一世纪,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了疲态,越来越拍不出彩了,奈何前面无数经典难以超越。要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也可能翻车进沟,比如杨佩佩制作的任贤齐、吴倩莲版《神雕侠侣》,吴倩莲的造型彻底颠覆了对小龙女的形象认知,剧情也跟原著相去甚远,完全可以成为另一部剧,不如改个名字叫《侠少任逍遥》得了。台湾版的电视剧只有马景涛版《倚天屠龙记》堪称经典,孟飞潘迎紫版《神雕侠侣》、李小飞版《鹿鼎记》也曾经流传过,但没留下多少痕迹。台视孟飞版《雪山飞狐》因为是跟吉林电视台合作,采用了长白山外景,在国内也流传一时,只是服装过于现代,人物形象不太贴合,动不动就在天池瀑布前晃荡,但也开创了合拍的双赢模式,相比之下新加坡版没啥存在感。最广受认可的还是TVB的“83版射雕”、“83版神雕”、“94版射雕”、“95版神雕”、“96版笑傲江湖”、“97版天龙八部”(5家卫视、34家省级电视台同时播出)、“98版鹿鼎记”、“01版倚天”。大陆张纪中央视版《笑傲江湖》整体制作水准很高,导演是黄健中,刷新了武侠电视剧的审美,主角选角和造型差一些,后来拍的《射雕》中途换上叶锦添做造型,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1999年我有了电脑,那时流行的主流光盘介质是VCD,用电脑可以看rmvb格式的CD-ROM盗版压缩碟,不再受限于电视台,而且光盘里文件可以拷贝,便于传播,随着网络普及,FTP资源站兴起,后来是BT(电驴)时代,现在则是网盘时代,各种资源极大丰富。
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之后,武侠电视剧看得越来越少,金庸题材大概在胡军版《天龙八部》之后就没怎么看过,黄教主的《神雕侠侣》和《鹿鼎记》只看过几眼,尤其是听说《鹿鼎记》因为涉及到民族团结和国际睦邻友好关系进行了删改,更提不起兴趣。虽然韦小宝是个太监吧,可人家是假太监,谁愿意看真太监呢?东方不败要不是被徐克神来之笔用林青霞演成了雌雄莫辨的“第三性别”,也不会有人看。
九十年代正值“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电影版本中《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鹿鼎记》、《鹿鼎记之神龙教》、《东邪西毒》、《东成西就》最为经典,《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新碧血剑》之类改编很失败,至于《九一神雕侠侣》、《九二神雕侠侣》算是完全没啥关系。犹记得当年看《东成西就》笑得喘不过气,那时还不知道《谁是大英雄》是佳视版《射雕》的主题曲。网上流传的港片古装无法超越的四大经典瞬间(张敏回眸、朱茵眨眼、祖贤穿衣,青霞饮酒)半数出自金庸题材。电影有改编,电视也有,黄日华、吴岱融演过《剑魔独孤求败》,郑伊健演过《南帝北丐》、《中神通王重阳》、《金蛇郎君》,姜大卫、梁佩玲、张智霖演过《九阴真经》。
经典影视少不了经典音乐,要是去K歌,光金庸影视金曲就能唱半晚上。我有两盒盗版磁带百听不厌,一盒是百代唱片“83版射雕”原声专辑的再盗版,掺和了《神雕侠侣》、《上海滩》、《陆小凤》等其他歌曲,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铁血丹心》、《一生有意义》、《世间始终你好》(自带呼哈效果),还有插曲粤语版《四张机》和《满江红》,好听!一盒是滚石唱片的《楊佩佩精裝大戲主題曲II》,以《倚天屠龙记》为主,包括《爱江山不爱美人》、《刀剑如梦》、《两两相忘》、《聪明糊涂心》、《随遇而安》。当然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进去,黄霑、徐克、罗大佑的《沧海一声笑》、周华健的《难念的经》、周华健和齐豫的《天下有情人》、陈淑桦的《笑红尘》、胡兵和希莉娜依的《归去来》,张卫健的《一辈子一场梦》、毛阿敏的《爱上张无忌》、金学峰的《心爱》也朗朗上口。除了歌曲,电影(电视剧)原声带(大碟)的发行也让很多发烧友对配乐趋之若鹜,黄霑、顾嘉辉、胡伟立、陈勋奇等制作人被追捧,经典的如胡伟立在“96版笑傲江湖”里的“笑傲江湖曲——琴箫合奏”和“94射雕”的“碧海潮生曲”,还有陈勋奇的《东邪西毒》。毕竟熟悉的BGM听多了,自带画面和情绪容易上头,甚至有民间人士汇总了TVB 95版神雕里所有背景音乐,标明了原出处,也不知是不是用听歌识曲的软件识别出来的。
1996年,台湾智冠科技河洛工作室RPG电脑游戏《金庸群侠传》横空出世,满足了多少人在金庸江湖里打通关的大侠梦想,台湾终于找到了独领风骚的突破口,催生许多金庸武侠RPG问世,一直延续到网络游戏时代。
真正读金庸的小说是九十年代上中学后的事情了,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应该是《白发魔女传》,我爸借的,太小了看不太懂,就记得主角名字,后来不知怎么家里一直放了一本《倚天屠龙记》(时代文艺出版社蓝皮版第一册),那时候资源匮乏没别的看,所以没事儿就翻,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借的书都是抢手货得马上看完就还,初中从同学那借到《碧血剑》(海南人民出版社),竟然是繁体竖版。也不知什么时候被传授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的暗号,立志要读遍金庸全集,大概直到高中,才通过自己买和借阅的方式完成了心愿。
我有一点集物癖,上了高中,有了比较大额的花销掌控权,为了精神食粮节省物质食粮,陆续买全了金庸所有的小说,买书和借书有什么区别呢?就是自己家的要包上书皮,随时想看就看,想看几遍看几遍,金庸的长篇经典都看过好多遍。曾经最打动我的情节,是《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对殷梨亭说“殷六叔,你杀了我吧”。读过遍数最多的是《神雕侠侣》,能背下那首“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至于《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侠客行》、《越女剑》这类中短篇可能只看过一两遍,以至于现在记忆已经很模糊,远不如看过N遍小说加电视剧那么深刻。
那时候买的金庸小说都是盗版,绝对没有正版,还有的是“盗盗版”。此话怎讲呢?因为金庸小说在94年三联版36卷本“金庸作品集”之前,大陆除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外其他版本都没获得金庸授权,可说是盗版,哪怕是正规出版社(比如宝文堂书店、时代文艺出版社)印的。而那时盗版活动猖獗,对正规出版社的简体“盗版”进行再盗版,有次跟高中同学去买书,他花21块买了一套三本的《射雕》,回到学校一看,成吉思汗都印成了“成吉思汁”!也不知道是OCR的问题还是人肉翻版打字员不知道成吉思汗是谁。
除了盗版,还有续作、或者说各种伪作。现在仍然有人对“金庸新著”、“古龙巨著”的脑洞津津乐道。大陆缺乏这方面的沉淀,因此很多版本是台湾的舶来品,还有知名作家写的,比如我就听说有本书是《鹿鼎记》的续篇,讲韦小宝的儿子闯荡江湖的事迹。真正读过的,大概只有《矫龙惊蛇录》和《九阴九阳》,毕竟咱已经是金庸的拥趸,买不到正版就算了,伪作、续作哪还能看得下去。到了网络文学兴起的时代,杨叛写出了《小兵物语》,从NPC视角解构武侠,江南的同人校园青春小说《此间的少年》还被金庸点了名,终于是没有写完第二部,至于各种金庸武侠网文更是多了去了。盗版、续作、伪作、同人、网文泛滥一方面体现出金庸真的很亏,知识产权保护还需加强,一方面又可以说明其作品魅力,金庸的纪念网站多半不会收录这些盗版和伪作,偏偏又是金庸作品作为文化现象的一部分。
金庸作品有三个大的版本,一般称为旧版(连载版)、修订版和新修版。新修版出版后引发许多争议,原有的金庸迷大多不太接受,可见一旦作品传世,就成了所有人心中的共识版本,就算作者说了也不算数,目前流传最广的还是修订版,喜欢对比着看的话,有的网站(例如金庸江湖)上三个版本的电子版都有。
真正的金庸迷会收藏不同的小说版本,从盗版到正版乃至杂志改编版,对各种版本如数家珍,一直考据到金庸的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更有对影视作品各种钻研比较的,这股痴劲儿令人佩服。到了2000年左右,研究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俨然产生了“金学”,金庸小说甚至被王朔称为“四大俗”——在我心中,王朔小说也是通俗经典,不分伯仲。我没再收藏正版全集,何况也不知道大陆正版有没有删改,我所认知的版本基本就是修订版。人脱离不了时代,不同的版本影响了不同时代的人,比如王晶导演的《鹿鼎记》、《小宝与康熙》、《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里能看出他心中的韦小宝最后武功绝顶,张无忌机敏腹黑,很可能是因为他当年看的是报纸上的连载旧版,留下了第一印象。
金庸笔下的江湖形成了武侠的经典模板,一般是少年英雄成长故事,自带主角光环身负大仇遭逢奇遇获得神功秘籍,武功虽不至于御剑飞行隔空取物,对不会武功的官差兵将还是形成绝对碾压,不必关心帮派和大侠的经济来源,对爱情的描写较为传统,发乎情止乎礼,只有韦小宝才喜欢揣着银票想着大功告成和胡天胡地。难怪《鹿鼎记》是封笔之作,堪称最不像武侠的武侠小说。
八十年代大陆漫画很少见,多数是连环画(俗称小人书),说来很奇怪,市面上出版过很多金庸小说的连环画,偏偏我一本都没见过,不知是何原因。后来日本漫画流行,没看过香港的,导致我对漫画的认知跟武侠产生了奇妙的时代错位感,加上小说里姜云行与王司马两位先生插画印象深刻,等到在网上看到香港黄玉郎、马荣成和李志清画的金庸漫画,总觉得有些接受不能。至于动画片,到现在也没见过,估计也看不下去。
2018年金庸先生去世,彼时我已四十不惑,这些年来很多曾经熟悉的面孔陆续离去,都说这是中年人必须面对的人生仪式,金庸作品是绝版青春里的一场少年江湖梦。人到中年恍然惊觉已多年未再读过当年节衣缩食如获至宝收藏的盗版金庸小说,以至于想不起36本是怎么组合得来,这在20年前还不是信手拈来?年纪大了,刻骨铭心被岁月化为尘烟,几年前和一个喜欢金庸的朋友聊起来,才发现小说里某些情节已经淡忘。可见我并不是多么铁杆的金庸迷,但仍然记得当初的热爱。对于金庸作品和衍生的影视剧,我不在意那么多的版本考据、民间排行、最佳选角,不会把虚构的小说当素材或者例子各种过度解读,更不会研究金庸本人,纯粹看故事本身不是很美好么?金庸创造的武侠世界已成为“我”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越来越知道自己不过一介凡夫俗子,行侠仗义快意恩仇只是成人童话。现实生活不是武侠,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如今再不是匮乏时代,各种娱乐资源泛滥,稍不留神就信息过载,读书的人都少了,看金庸小说也似乎有些过时。有人说金庸小说没多牛,比不上文学经典,也比不上网络爽文。是的,童年滤镜、时代局限都有,但也不是无脑尬吹。金庸就是金庸,四海列国,千秋万代,就只有一个金庸。谨以此文纪念金庸先生,缅怀那个武侠时代。
史航说没读过金庸的人很幸福,再不读就老了。好的文本常读常新,活了半辈子后再读一定有不同感触,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会再读,但相信当我老了的时候,虽然未必会在养老院里跟人对暗号,但终有一天会翻开几十年前在县城书摊上买的小说,再次踏进那片江湖。
最后奉上一些彩蛋……
83版射雕幕后花絮(部分):
95版神雕幕后花絮(部分):
《金庸武侠简史》:二十分钟看遍金庸武侠所有大事件
参考资料:
金庸江湖
金庸武侠网
金庸茶馆
金庸网
翁美玲纪念网站
黄霑书房
胡伟立新浪博客
《纸醉金迷-金庸武侠大系》
《漫笔金心-金庸小说漫画大系》
《亦狂亦侠亦温文-金庸的光影片段》
金庸作品大陆八十年代版本书目.pdf
豆瓣金庸影视作品豆列——原来这些年,我们已经看过这么多金庸
豆瓣金庸音乐豆列——金庸武侠音乐专辑
金庸续作、伪作知乎问答——如何评价“金庸新”“令狐庸”的作品?- 刘焕的书房的回答
收藏很多大陆版本的武侠迷——康健金的博客:
江湖未远 曲终人不散 ——我收藏的12个版本《金庸作品集》
金庸小说版本知多少?
孔夫子旧书网——八十年代大陆金庸版本
网盘资源:
95版神雕配乐合集-武聆音雄论坛
密码:b4k0
视频:
B站金庸武侠影视作品片头/片尾(曲)合集
B站央视点评金庸武侠金曲12P全集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