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后街清真寺)

被调查人:马耀华,回族,女,21岁,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城关镇西后街,北方民族大学学生

时间:2007年9月

扶沟县城关镇西后街整个一条街全是回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聚居区,约2000人口。已经十几代在这里世居了,所以一条街都是亲戚,哪家都能沾亲带故,连得上。

一直以来,通婚也大都在回族内部,20岁左右的青年男女就在这个社群环境里被大人们介绍对象。回族女大学生马耀华的大伯和大伯母两人就是“姨表”,即她奶奶的侄女也是他的大伯母,因此生下她的堂弟视力不好。(笔者注:从河南回族一条街内髙度聚居又内部通婚造成近亲繁殖导致下代视力不好等情况看,应该重视少数民族的优生优育问题,所以至少应该鼓励和提倡他们到外地找回族结婚,因为远距离通婚有利于优生优育,他们在本县找汉族也不应反对,因为不同民族间通婚更可以优生优育,这是关乎中华各民族后代的身体素质和体力、智力的质量问题。)

过去扶沟县西后街的回族不计划生育,一家生七八个孩子的常见,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当地回族一家一般都生两个孩子。有的回族家连生了两个女孩儿,还想生个男孩儿,就把一个女孩儿迁到爷爷奶奶等老人家长期养育,以至在爷爷、奶奶家长大的这个女孩子已不和亲爸亲妈亲了。当地回族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生两女孩儿还想生男孩儿的现象较普遍,和农村汉族的“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循环现象几近相同,特别是老辈这种观念更严重。马耀华说: “我奶奶就不喜欢我,对男孩儿就特别疼,疼到心里去了!她喜欢哪个子女,那个子女的孩子她也特别喜欢。太传统了。”

西后街全街都是回族,一条长长的街两旁,回族妇女喜欢在大门前扎堆儿,议论张家长,李家短,一个人从门前过,都要议论一番, 而且传话往往走样。马耀华解释说:“妇女们可‘八婆’了!( “八婆”是指爱议论别人。)我妈年纪这么大了,一直在家呆着。因为女的在家没事,闲得慌(“慌”是轻声)。”西后街回族女一般都没工作,在家照顾孩子,照顾老人,男的在外挣钱。

西后街回族有钱,因为他们很早就经商了。他们特别喜欢卖饮食,宰过的牛、羊的肉食品,也有鸡、鸭。马耀华说:“我大妈就在当地 卖烧鸡,已经有三代了。”

回族特别喜欢开饭馆,扶沟县城只要是清真饭馆都是西后街回族开的。西后街的回族也“热衷于吃,饭馆超级多”(马耀华语)。一条街建起来后,最多的是饭馆,其次是美容、美发馆!

在整个县城里,由于回族的清真,开的饭馆也清真洁净,也影响了全县城汉族人的饮食习惯,现在县城里虽然多数是汉族,但80% -90%是清真饭馆,汉族摊位或饭铺儿只成了夜间的小吃儿。逐渐地, 县城汉族人也从思想上接受了,认为回族饭干净,开饭馆的汉人雇一个回族就可以挂清真牌子,全县街面上的饭店厨师几乎是回族的。县城里有几万人,但清真饮食已越来越被人喜欢了,占了饮食行业的主导地位了。(笔者注:河南回族饮食影响汉族,使一个地区的人口居多民族也喜欢上了回族的干净而清真的饭菜,这种现象在全国已比较普遍,比如笔者工作过的新疆石河子、宁夏银川,在当地占大多数的汉族人也逐渐喜欢并接受了清真饭菜。位于银川西夏区有一万多师生的北方民族大学,汉族和非穆斯林民族一直居多数,但现在学校的食堂还是清真饮食居绝对多数,汉族等大多数民族已经习惯了宁夏回族的清真饮食习惯。清真饮食最大的一个优点是比较干净,不仅厨房内的锅碗瓢盆干净,而且食堂饭店的桌椅板凳、窗户、地板,包括厨师、服务人员的衣着(比如回族戴白帽等)也都很讲究,很干净,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解决了温饱奔向小康的汉族等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饮食标准。过去是“饥不择食”,现在不饥饿了,就要选择饮食了,回族的清真饮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就率先起到了被优先“择食”的典范作用,这也是回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重大贡献。)

西后街的回族对不尊重他们的信仰和饮食习惯的人就坚决反对,而且很团结,有时会集体上访。现在当地已没有汉族不尊重他们的了,回汉团结已不成问题,而且挺和谐,但西后街回族内部也有争,甚至是亲戚也照样争得厉害,有钱有势的家庭就会占有上风。(笔者注:这个问题不仅是回族,农村汉族也照样有,在农村家里哥儿们多就会明显占有优势,姐儿们多就不那么行,有时甚至要忍气吞声,因此也极大地影响了计划生育的有效落实,因为只有多生儿子才有可能有钱有势,如果一个儿子也没有,有的地方父母自己都觉得腰杆不硬,这也与农村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有关,从河南农村回族的问题可引发出计划生育与执法力度的密切连带关系。)

西后街回族只有老年人平时戴白帽,闲着的妇女平时披盖头, 按马耀华的话说:“闲得太狠了才戴盖头。”对回族的着装已经淡泊了。当地回族只有吃上有特色了,吃上讲究些,这与汉族已不是精神信仰的不同,而成了人的生活方式上的形式上的不同了。马耀华强调说:“回汉没什么两样,只是吃猪肉和不吃猪肉的问题。这里的回族也没有洋眼睛高鼻梁的。”

回族在语言上也与汉族没什么区别,回族也不会说《古兰经》的经语,回族见面时只是说一两句回族用的阿拉伯问候语。(笔者注:没有信仰和语言的区别,只剩下吃猪肉不吃猪肉的区别,这是民族区分淡化的重要标志,对此值得深入研究。)

河南扶沟县回、汉通婚的多了。回、汉男女青年爱慕已定,有人议论也不管。但在西后街内部,只能找回族。西后街的回族男的也有到乡下找汉族女的。乡下回族被娶过来的也多。马耀华说:“我父辈这一代,大部分女的是从周边乡下被回族娶过来的。不过我爸、妈是西后街长大的,我哥、嫂、父、母家是西后街的邻居。但对在外面工作或上学的回族,找不找回族对象就宽松多了。”马耀华还说:“我妈热心给别人介绍对象,看男女青年合适了,老痒痒,就一定要给人介 绍。”她对我说:“找回族汉族都没关系!”。

马耀华作为一个回族女大学生,她对西后街回族妇女聚众议论人的现象仍然记忆犹新,她说:“西后街街旁成了一个议论人的地方。高中时不敢跟男生在一起,跟男生一起上、下学,走路时相互距离短都不行,如果距离短了,她们就会告诉你父母,你女儿怎么着了。跟男生拉手被别人看见了,还不知说成什么样子啦。只要被一个回族看见,第二天整条街就都知道了。” “女孩儿晚上不能出去,岀去如果回来晚了,被人看见了,也说你家品行不好。但年轻女性与外民族、外国人、年龄大的人结婚,只要在外地,不回去,那也没关系。

马耀华接着说:“回族年轻人对这种环境很叛逆,越这样下面越反叛,有的年轻人还没结婚呢就要生了。出门了,家就管不着了,有的大着肚子回家了。西后街有个女儿的妈妈老爱说人家,自己的女儿上了大专学校也大肚子回来啦。”(笔者注:从回族年轻人对自己家老人尤其是别人家的人过多的讲究、干涉、议论而导致逆反来看, 这已不是回族年轻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中国两代人鸿沟难以沟通的问题,只是回族老人在传统文化上更讲究些,但回族的年轻人不是只生活在像西后街这样的回族真空里,他们受大汉族影响,受外面开放的大环境影响,必然要与不太出家门、街门的老一代的观念有区别,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劝导方法,对年轻人要因势利导,在婚恋上过于传统已跟不上时代发展,但过于开放也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

西后街有清真寺,但并不是回族男女老少都去清真寺。马耀华说:“某些人干坏事太多了,进出清真寺赎心中的罪。再有是男的女的老了,六七十岁了上清真寺,开始忏悔。我爸、妈一般不去清真寺, 除了去清真寺捐钱。我爸当过一届县政协委员,每当全县开政协会时,清真寺阿訇中管事的去参加。”

“星期五主麻日时,一天几拜,除了老年人做以外,年轻人已不做。真主啊不怎么信,但只从小被灌输不吃什么,以后就不吃了。但《古兰经》讲什么不知道。年轻人也不知道清真礼仪,家长也不刻意教。只是饮食禁忌。回汉的区别只是能吃与不能吃,还有的是中、高考加不加分的关系(回族考试录取时加5至10分)。”

扶沟县城虽大部分是汉族,但肉店里大部分是牛、羊肉,富起来的也是卖牛、羊肉,卖牛、羊皮的人。

在居住上,回族和汉族已一模一样。西后街回族大部分是自己盖的三四层楼。还有是从西后街扩到南关自己的宅子上建房。南关原是汉族区,西后街回族逐渐迁来后,此处成了汉、回杂居区。回族的房屋只是外面大门上正中间挂一个经牌,通常是红色的。客厅挂画有麦加清真寺的挂毯,或有回族标记的东西。屋门上挂着回文(实际是阿拉伯文)字画,结婚时用红纸写的清真言(祝福的话语)也长期地挂在屋里的墙上或门上。

西后街回族的结婚是请阿訇到场,先讲讲经,说一些阿拉伯语,给两人(指新郎新娘)梳梳头。然后阿訇向人群中撒糖、枣、核桃、花生、瓜子,有时还有硬币,撒了一地,小孩去抢捡。过后结婚主人给阿訇红包,又把阿匐送回清真寺,表示对阿匐的尊重。

回族的宰牛、羊是清真寺的刀师傅去宰,宰时先念经。宰鸡时宰一声念一声。阿訇宰羊时只念一句短句,然后捅一刀。家里买鸡了,或自己家的活鸡,要吃时也要请清真寺阿訇宰。

西后街只有一个清真寺,最近又修了,是全街回民捐钱修的。外形是一个大圆包型,绿颜色的。阿匐都是从外地比如郑州经学院等地请来的,经常换(马耀华语:“老换老换呢。” )

在语言上,虽说回、汉话基本没有区别,但回族话内部还是保留了极少部分用阿拉伯语表述的伊斯兰教内容。比如,普通穆斯林问候用语是asaliam alaikum,西后街回族说成asalame alakumo西后街回族老人也经常念叨几句清真言。马耀华回忆说:“我姥姥天天叨叨,从小就教我’俩依俩海,印兰拉乎,穆罕默德,来苏来拉希。‘我也不知道确切含义。她天天在自己家门口一坐,晒太阳,还念着这几句话,也不出门。”(笔者注:这几句话可能与认主安拉,崇尚穆圣有关。)

关于回族的“行”,过去回族的老一代爱出去,喜欢到各地做生意等,随遇而安,但现在的回族年轻人已经不爱出去打工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也溺爱,孩子已大了,宁可在家里养着,也不让岀去。马耀华介绍:“西后街一个当兵的都复员回家一年了,还在家逛。我哥哥做临时交警,一月几百元钱,工资不够,家里还得贴钱疽’看来这种“啃老族”的现象,不仅在汉族中间有,在回族中间也存在。

关于回族的丧葬,马耀华介绍说:“我叔叔小时得小儿麻痹症羊痫疯,也不会说话,自己跑到乡下,跑得太远,没吃没喝,饿死了。他死后一家人把他放在屋正中央,点香、撒花露水,过个夜,第二天必须埋,立即埋,只呆一夜,亲戚朋友来家送白布,拿钱、拿太空被 (丝绵做得很轻的被子),有专人登记送礼情况,来的人还戴上为哀悼死人做的白帽子,象征性地哭两声。到时间了,死者家属提水,亲人拿着汤瓶给他洗澡,擦干净,裹白布,把清真寺里抬死人的匣子拿来,匣子外面是绿色丝纹的布制的,把死者放到匣子上后,由死者亲属和帮忙的人把匣子抬到墓地,下葬时要洒香料。”

“同时,死者家里要做大锅饭,大杂炫的牛羊肉燈菜,来参加送葬活动的每人都吃。去送葬和帮忙下葬的人回来时在饭店包席,也喝酒,不计较。”

关于回族下葬的情况,马耀华又接着说:“我大姨脑瘫痪,病死了。送葬时,队伍里没有女的,女的不能去,至少途中全是男的,我们是直接到墓地的。送葬的队伍有二十几辆车,裹着白布的尸体从匣子里抬出来,放到挖好的长方形深两米的坑里,几个人下去把裹着白布的尸体放进坑里,脸朝西,尸体周围洒香料,然后送尸体的人从坑里上来,周边的人就挥锹往坑里埋土,女的亲友这时哭得不行了,众人扯着。大家埋完土后,又填高,成一个半米多高的坟包(通常比汉族死者的坟包要小些),合葬的坟就要大些。但没墓碑,有的回族坟上涂水泥,有的不涂。一般来说,坟要在别人家的田地里,要给那家田主付钱的。当地没有回族公墓,墓地按上一代埋在哪儿就埋在哪儿。”

“回族的葬礼简单,尸体在家不超过一天,第二天中午就要把死者送到墓地,就过一夜。我姥姥去世也那样,这是《古兰经》的规定。”(笔者注:回族的速葬和薄葬即人死后迅速下葬,葬礼简单,这种省时省钱的丧葬从简之风俗值得提倡,汉族人死后有时要停尸十天左右,有时因为遗留问题没有妥善解决甚至时间更长,而且有的死者家属对其厚葬,尤其在南方有些富裕地区的农村,墓地修得比居民住房还豪华,以至于北方人坐火车从窗外看时一瞬间难以辨别是“阴宅”还是“阳宅”!这对活着的亲人恐怕也是一笔大的经济负担。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都在提倡丧事从简,汉族的火葬就是由土葬向丧事从简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回族的速葬和薄葬为中华其他民族的丧葬方式树立了榜样。)

关于信仰的问题,马耀华作为年轻的回族女大学生,实话实说地表白她的观点:“我就觉得回族慢慢向汉族同化,(笔者注:实际是向中华民族的大众化审美靠拢了,还不能简单地说是汉族化了。) 回族的传统观念我们这一代基本是没什么影响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识也淡薄了,不信什么真主,不关你的事了,意识不到宗教方面的作用。真主怎么着对我没什么关系之类的。就我们这么大的都这样。不觉得回族有什么信仰。是不是回族就是吃不吃(猪肉)的问题,已经变成一种形式了。”(笔者注:应该感谢马耀华吐露的真实观点, 笔者走过许多回族地区,虽然有的地方回族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有在回族年轻人中再学的现象,但从年轻的回族人口的比例看,大多数回族年轻人对伊斯兰教知识还是相知甚少,比起老年人来,他们对回族传统特色,对伊斯兰教持有的是淡化或者敬而远之的态度, 这和汉族青年人心中信仰缺失,太重视物质务实也有共性联系。前几年,笔者在新疆大学也听一位维吾尔族的院长教授和笔者说,维吾尔族的一些年轻人对维吾尔族的传统道德及信仰轻视不顾,看来这是整个中华民族年轻一代需要重视的精神信仰问题。

至于回族青年人不重视伊斯兰教信仰,只是饮食习惯还在保持,正像笔者前文所注,那已经快不成其为区别民族的主要标准了。 吃什么不吃什么实际上成了一种地方的饮食习惯,比如一些人不吃驴肉,一些人不吃辣椒,一些人不吃韭菜等等,而另一些地方如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喜欢吃辣椒,海南人喜欢嚼槟榔,无非回族人不吃猪肉而已,也像满族人以前是忌吃狗肉一样,成了不同社群饮食习惯的区别,这也是对原有的划分民族标准的新挑战,需要与时俱进地研究民族的新定义。)

关于回汉关系,青年人也比以前更加和谐了,马耀华说:“回、汉孩子一起玩儿,区分不太严格的现象有了。有时回、汉族学生同吃。另外,在寄宿制高中有清真伙,我们那回族在街上买汉族的馍(内加猪肉)的也有了。被老年回族看见了,第二天你妈妈就知道了。也有的青年回族买汉族的米线吃。因为汉族的菜刀案板上有猪油,不干净,所以老年人不让吃。”

“回汉关系,现在大家都一样的,不存在回族一派,汉族一派的, 是大家在一起谁和谁玩得好不好,不是你是回族就跟你好,汉族就不跟你好。扶沟县城有回族小学,我就是在那读的小学,但那也有汉族小学生就读。”

选自《回族解读》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赵杰著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