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黎族风俗图》汇集了清代以来无名氏所绘制的《琼州海黎图》、《琼黎一览图》、《琼黎风俗图》等三册共49幅彩色画面,反映了清代以来黎族生活的真实面貌。
《琼黎一览图》共含19幅画面,再现了黎族传统的猎、渔、耕、采香等生活场景。《琼黎风俗图》总共15幅图画,展现了黎族传箭、采藤、织、交易等内容。
这些图画出自清代不同作家的手笔,内容、形式相似,多角度描绘了近代黎族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是现存最早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反映黎族社会风貌的画册。
千百年来,深居五指山腹地的黎族就如一个迷,既让人好奇又令人神往,《黎族故事》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真实还原了黎族鲜为人知的历史及文化。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中后期,朝廷出于了解黎情的需要,就曾发起了绘制少数民族风俗图的运动。这些奉旨上贡的黎图,以绘图的形式再现了黎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为深居皇宫的帝王及王侯将相们提供一个了解黎族风情的载体。
黎图渊源 绘制“皇清职贡图”上贡朝廷
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东坡先生被贬谪至海南儋州。在城郊外的住所,苏东坡常常在夜晚听到连绵不绝的黎歌,感到很是诧异,于是记下了“夷声彻夜不息”的文字。可见,在将近一千年前,有关黎族的种种习俗还是十分神秘,哪怕是苏东坡这样的大学问家,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一直到了清朝后期,黎族风情图的出现,才让那些深居简出的达官贵人从纸上了解了这个远离大陆的古老民族。
据记者搜索到的资料显示,包括黎族风情图在内的以少数民族内容为题材的古画并不在少数,创作年代主要集中在清朝中后期,涉及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甚至台湾的高山族等等。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黎苗风情图的大量出现呢?
海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海南省文博学会秘书长王辉山向记者解释了其中的缘由。王辉山介绍说,康熙后年到乾隆初,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整个封建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乾隆皇帝为了彰显功劳,体现泱泱大国的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在乾隆十六年下旨要求各地方官员,将所在州郡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少数民族人体特征、风俗习惯等内容通过绘画形式制成“皇清职贡图”报给中央,让各级官员更加直观了解相关的情况。
王辉山补充说,清乾隆中期由朝廷发起绘制“皇清职贡图”的这一史实,也引发了绘制民族图画的风气,最先上贡的是云南贵州,后来逐步覆盖全国。有关海南的主要有三部,分别是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琼黎风俗图》、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琼州海黎图》以及广州中山图书馆的《琼黎一览图》。
记者翻阅了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清代黎族风俗图》一书发现,这三部黎俗图,不少画面内容相近,风格类同,甚至人物形象都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对此,王辉山解释说,这三幅肯定有一套是蓝本,估计《琼州海黎图》的绘制时间最早,后来的绘制品可能是依此图作临摹而成。
《琼黎风俗图》 生动再现黎族先民的传统风情
海南省博物馆目前收藏有一部《琼黎风俗图》的画册,这部画册共有15开页,以图文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群众建屋、编织、耕种、对歌、嫁娶、渔猎、贸易、涉水、谈判等社会风俗,被誉为是反映黎族历史的百科全书。
在民俗方面,《琼黎风俗图》用绘画形式全方位展现了黎族先民的风情。在“对歌择偶”的画面中,两队男女面对面席地而坐,其中一人手握鼻箫在吹奏乐曲。注解文字说明,这是黎族青年男女在春夏之交时节进行的对歌择偶;随后的一副画面中,生动再现了黎族纳聘迎娶的习俗——男女青年在对歌中两情相悦后,男方会托媒人手持绒线到女方家提亲,女方亲手接下,代表同意这门亲事。此时,双方商定以若干头牛及若干件吉贝为聘礼。同时,准新娘还被以刀刺面,涅靛为纹。迎娶之日,女方家长还会给新娘披上被子,并由新郎背着回家。在关于黎族聚会娱乐方面,《琼黎风俗图》也同样还原了黎族人们在聚会中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让记者惊奇的是,妇女在黎族中似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其中一组画面中,两名黎族男子一人拉弓搭箭,一人手握钢刀正在对峙,一场械斗似乎一触即发。而在这两名男子中间,一名妇女却摊开双手,似乎是在调停。在另外一组“传箭”的画面中,一名妇女将一根缠有藤条的竹箭交予一位男同胞,文字说明称“黎内无文字,其峒长有事传呼,则截竹缚藤,谓之传箭,以次相传,群黎见之,则趋赴不怠,若奉符信然。”王辉山告诉记者,这些画面的意思是黎族男人性格彪悍,语言不和就打架,而女子在这时则会从中调和,化干戈为玉帛。说明黎族母系氏族遗风比较严重,女子在生活中的影响比较大。劝架、部落之间的信使等角色都由女子来充当。
此外,《琼黎风俗图》还有关于黎族先民生活的场景再现,船型屋、射花鹿、葫芦渡水、花梨贡木的采集运输等等百年前黎族先民的生活场景一一跃然纸上。
沧海遗珠 形制奇特的《海南岛图说》
除了国内收藏的三大黎图,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海南岛图说》也是一幅形制独特的黎族风情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及《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一书关于这幅图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了这幅古图的具体介绍:清后期彩绘本,绘制时间大约在1820年—1875年之间,画长184厘米,宽93厘米。此外,在资料中还特别说明了图中有关黎族的生活风俗、服饰及建筑性质均可与《琼州府志》互证。而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一书的资料,这幅图还有一个正式的名称——《琼郡地舆全图》。
与现代地图上北下南的方位不同,《海南岛图说》这幅古地图却是相反的上南下北。据王辉山先生介绍,在古时,地图的绘制都是采用这样的方位。《海南岛图说》图的上部,是崖城,下部,则是海口所、府城。其中,上部的南边详细标注了崖城港、三亚港、榆林港等多个海港重地。在下部的“海口所”附近,还明示了东、西两座炮台的位置,极其罕见地反映了清代海防的概况。
在画面中部,是整个地图的核心内容,这里不但有“五指岭”、“那洋岭”等多座山川的图像,还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绘制着近三十组黎族的风土人情画,部分还在旁边加小字注释,可谓内容丰详、图文并茂。比如,说到黎人耕作情形时,画着黎人用牛在田间踩踏,旁边的小注说明:“黎人不识耕,以滋雨为候,纵放群牛践踩于田间,水土交融弗以种粒,岁亦丰捻之。”图像配合文字,生动再现了黎族人们耕作的实景。
王辉山评价说:“这幅图除了正常地图功能以外,把海南岛民族风俗融汇其中,主要是融入了黎族比较典型的文化特征。而且是第一次发现人物形象在地图中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海南岛图说》已经不完全是地图了,它的地图功能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主要是体现黎族风情。”
同为清代古画的《海南岛图说》与《琼黎风俗图》相比较,一个是将众多内容融为一体,一个则是单幅精致描绘,结集成册。在画工上,能明显看出《琼黎风俗图》更胜一筹。同样的风俗内容,《琼黎风俗图》山色景物布景简洁,偶有用水墨晕染,人物画法更为细腻,而《海南岛图说》大部分为粗线条式的勾勒。另外,《海南岛图说》有些内容是《琼黎风俗图》没有的,比如黎人与收购山货的商人之间的贸易过程、结绳记事等等。
尽管画工上略显粗糙,但《海南岛图说》却有着独特的价值。王辉山说:“这是目前发现的将黎族风情结合了地图汇集在一幅画上、囊括了海情、风物、城廓分布等内容的古画首例,具有独创性。”据王辉山介绍,目前存世的这类黎情图,全是单幅或折页式,只有《海南岛图说》是长卷挂轴,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制,都是十分少见的画作。
采香。檀香树曾经是海南最重要的贡品之一,许多外来的客商奔海
南来就是收檀香发大财的。
纺线织锦。黎族织锦已经成功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射鱼。画中站在树上射者应该是技艺高超的,树枝晃动会影响准确性的。
割稻子。准确地说,应该是拔稻子,清代的时候,山区的黎族同胞还不会使用镰刀割稻子。因为接受山外影响较少,相对比较落后,又被称为“生黎”
放木排
采藤
交易,与外人交易的都是以物易物。
割鸡跳鬼。祭师们割鸡放血,敲锣打鼓,施法赶鬼。
传箭。黎族没有文字,发生大事的时候,通过传箭的方式把峒主的通知传达了。
女人劝架。男人发生纠纷打架,只要女人出来劝架,
双方偃旗息鼓。古代黎族没有特别强烈的男尊女卑的观念。
出猎
微海南的公众号(请加号码:hainanwan)
欢迎你关注,期待和你陪伴,我们一起成长。
回复m或者目录,将看到公众号的目录。
也欢迎你将美文美食发给我:gosanya@qq.com。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