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化妆品学术教育】已逾30年,在化妆品产业界辅导工厂、协助多家品牌推出不少优质商品,专业著作近20本
著作:《化妆品检验分析》、《化妆品制造实务》、《现代化妆品新论》、《我是化妆品达人系列》、《拆穿让你上当的保养谎言》、《彩妆商品,妳选对了吗?》、《专业化妆品概论/2018年出版》等
前一篇文章,从「」谈优质配方,这篇文章则从另一个视角「功能原料的选择」来谈优质配方。化妆品配方,不外乎是由「基础原料」与「功能原料」,两大部分共同建构而成。再透过配方师的巧思选搭,创造出不同终端商品的样貌、用法与效果。
一瓶成功的化妆品,不尽然是功能原料成全的,跟一出戏剧的成功,不全然是台面上的主角演技好成就的一样。但戏剧在宣传时,绝对是把演员,特别是主角推向镁光灯下。化妆品,特别是保养品类,其道理也是这样。直面消费者的商品,无法以纯理性诉求打动人心,当想著要拿什么当卖点作为敲门砖吸引购买时,让功能原料闪亮登场成为必须。
不讳言,消费者与销售业者,都认为化妆品的主角是功能原料。品牌依赖它来构筑化妆品的灵魂与个性,仰仗它来撑起产品诉求的效能。要说大家全相信「功能原料是保养品的顶梁柱」,可一点也不为过。
咱得了解,结合市场营销的必要性,要成为优质的化妆品,不只要有着出类拔萃的不平凡外表,还得有对肌肤有保养贡献度的真实力。好比好看的戏,观众认为是主角演技精湛的功劳;保养品效果好,消费者认为是功能原料厉害的缘故。
作为配方师,精挑细选功能原料的标准是什么?
是以品牌特色为导向?或是以新奇独特有话题性为导向?或是以流行趋势为导向?或者是以科学数据支持效能为导向?或者得先跟委托方讨论一下重点占比?
每个配方师都懂得兼顾的道理,事实上,道理简单,做起来却难面面俱到。甚至你认为是周全的选配,其实存在著配方稳定性的破口、配方安全性的破口、配方效能的破口。明确的说是「越是专业知识底子不足,越是敢使用科学数据不完整的新原料、越是勇于创意混搭各种功能原料、越是相信拉高浓度才有好效果」。
究竟该如何拿捏分寸呢?我认为是「时时不忘打好知识底子,提升专业知识能阶」。唯有站在高处,才能居高临下看全貌。而当市场、品牌、消费者、趋势、科学、甚至是风险,尽在眼下一览无遗时,你才能在诚实与现实之间,务实且游刃有馀的切换,让两者和谐互通。
专业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学问,但对于一个入行的配方师来说,职涯路上已不容许蹉跎岁月,找对累积知识的路径,才能助你提升自己不必走弯路。
我用四个面向来跟大家谈功能原料的选择与组合,所需要考虑的要件。
一、理化性质的绝对把握
功能原料,大致分为液体与固(粉)体,两种性状。液体者采直接添加,多数是植物提取液类、预先溶解稀释或分散于溶剂中的原料液(譬如,先将胜肽粉末溶解于水中的胜肽液原料、将神经酰胺溶解于油中的油性液体原料);少数是自然性狀就是液体的原料(譬如,没药醇)。固粉者,则需先以水或油脂或溶剂加以溶解后才能使用,多数是单一组成的纯物质,少数是原料商预先处理的复方原料。
从操作性来说,配方人员倾向喜爱使用液态功能原料,特别是怕热需采降温后添加的功能原料,液体的操作更为方便。但事实上,常会遇到添加量偏高时,乳霜渗水的现象、难以搅拌分散均匀的现象。
从保存性来说,非属于原始性状的液体原料,其活性的维持是难的,被微生物入侵污染的机会是大的。摆在常温仓库贮存,活性降低的速度是快的。不礼貌的说,除了方便操作之外,没有其他优点了。
从灵活度来说,单一成分的纯物质原料,不论是固粉状或液体状,都更容易操控,能扩大在不同剂型中运用的自由度。更重要的是,添加的真实比例、原料的新鲜度、纯度、稳定性、安全性、原始来源等等,都能清楚明白。复方原料,不论是液体或固粉体,配方师就只能通过原料商所提供的产品说明书去理解,受制于有限的资料,配方师要追根究底的难度高。
单一成分的纯物质,原料的理化性质,最容易透过学术资料库,取得客观具可信度的判读依据。资料可信,理化性质明确,对配方师来说,最能方便精准掌握。说到底,也只有纯物质能被探讨与检视,以下举个成分来演示。
例一丨烟酰胺
❶安定性:对热、对空气,均安定。但在偏酸与偏碱情况下加热或久置保存,会水解成对皮肤具刺激性的烟酸。
❷活性期:活性半衰期(T½),常温下是1000天。
❸溶解度:水(>40%)、无水酒精(7%)、甘油(10%)等溶剂。
❹不溶于油脂。
❺安全性:半致死量(LD50),1680 mg/kg(大鼠皮肤)、3500 mg/kg(大鼠口服)。
❻刺激性:5%以下使用,多数皮肤可耐受。对眼睛具强刺激。
整合以上信息,意味着:
⑴烟酰胺可以热操作的方式来做配方,譬如进行热制程参与乳化反应。
⑵半衰期长达1000天,意味着生产完的产品,常温下保存了约三年的时间,烟酰胺的活性价值,还有一半。跟其他活性成分相比较,这样的半衰期是非常长、非常稳定的成分了。
⑶烟酰胺对水的溶解度极高,对其他溶剂的溶解度则是低的。这表示「成分本身不具备良好的渗透力」。也就是说,在没有外力的协助下,单只靠水为溶媒的剂型,很难让烟酰胺通过皮肤的角质层。
当活性成分本身具极大的水溶性,又不具备其他溶剂可溶或油可溶的特性时,往往它在配方中所表现的「实际有效浓度」便会是偏高的。也就是必须以「高浓度添加、以湿润角质,创造渗透压差距的方式,渗入皮肤,才能换取些微的真渗入浓度」。
高浓度烟酰胺的产品,以5%浓度添加,在市场上普遍存在,这都是配方不当欠思考的例子。
二、功能原料的作用机转确认
保养品所谈的功能不外乎美白、抗痘、控油、抗老化、抗氧化、舒敏、抗炎、强化皮肤防护力、去角质、保湿等。每一种功能的展现,都意味著背后有著符合学理的作用机转支持。
甘油能保湿,是因为甘油的羟基(-OH)能与水分子产生氢键结,使水分不易快速蒸散。我们不会认为简单的蒸馏水能保湿,但却可能完全不思索的轻信「玫瑰花水原料液,能保湿」,甚至具美白、舒敏、抗氧化、活肤等功效。专业配方师不可像个终端消费者般的原料商说什么都信。很多品牌,标榜化妆水配方里采用了50%的花水,甚至全部以花水替代蒸馏水。这是在标榜商品的高贵(成本确实提高了不少),而非真能获得更好的效能。
配方师必须剖析玫瑰花水里存在哪些成分,是可以支持诉求功能的作用机转,而有作用机转支持的成分,其真实含量是否足以达到发挥效能的程度。浓度严重不足的话,任何效能都是空谈。就像你不会在化妆水配方里,只加了0.1%甘油,认为会具有合理的保湿力一样。
真实的原料世界更复杂,原料端供应的是各式各样植物提取液,单一植物、多种植物、植物提取液再混搭多样化的其他原料。然后功能就活灵活现的腾空降临。取长各种植物文献上曾被研究过的功能,加总在一起以支持复方植物提取液的效能,于是集美白、抗痘、抗老化、抗敏修复、抗环境污染等于一身的功能就华丽登场了,只要针对性的做几个试管对照组实验,就能满足配方师们、品牌端老板们的求证需要了。
唯有厘清个别成分所具有的效能的作用机转,再辅以对成分理化性质的绝对掌握,才能初具备自行组合功能成分的能耐,以及判别商业化复方原料优或缺的能力。以下举个例子来演示功能性成分组合的对与错。
例二丨美白功能组合:曲酸&维他命C乙基&α-熊果苷
❶从作用机转的相辅相成来看,曲酸&维他命C乙基&α-熊果苷,才是适当组合。
❷从酸碱安定性来看,对曲酸而言pH4.0或4.7,安定性差异不大,曲酸的安定性关键更在接触空气与否、避光与否。维他命C乙基,在pH4.0~6.0间,偏向pH4.0更为安定。α-熊果苷,则在pH4.5表现出最理想的半衰期(77个月)。所以,酸碱值订在pH4.5可视为最适合。
❸如果把维他命C乙基,抽换成适酸性的维他命C或者是适中性的维他命C糖苷。在作用机转互补上看似合理的,但安定的配方环境条件,将会发生顾此失彼的窘境,互相拖累的结局是活性价值提早衰退而失效。
商业上的美白复方原料,如果原料推出前没有缜密的贮存条件评估,只是一厢情愿地把不同美白成分凑合在一起,表面上看去,该有的作用机转都有了,但实际上,很多成分的效果早就在原料液的贮存过程中,随著时间一点一滴的流失掉了。
三、功能原料的安全性确认
谈安全,配方人原本就懂得以科学为师,一切看数据讲证据。换言之,不是天然来源的、植物性的、有机的、清真认证的、非化学的就比较安全。站在高处看全貌者,就懂得释怀。尊重趋势乐见流行,只要心里的那把尺有量度的标准,不随之穿凿附会,不跟著婆娑起舞,或假科学之名去当帮凶蛊惑消费者即可。
谈原料的安全性,得有个比较的标准。基于人道立场,动物实验在全球限缩,替代性的初步安全评估法起而代之。当然,所有对人的安全评估,最终还是要走到动物试验这一个环节,才能拍版确认。药物是如此、食品添加剂是如此,追求更严谨科学的化妆品必然也如此。
配方者想尽办法(像是使用促渗剂、使乳化液滴更微小、使用传送载体),就是要协助功能原料,能顺利穿越角质层屏障,到达活细胞层去作用。所以,功能原料的安全,并非只著眼点在对皮肤有无急性刺激、慢性刺激、累积性刺激这些皮表的变化上。
而是必须进一步的关注毒性数据,像是半致死浓度(LD50)。关注进入人体后对健康的影响,能否被人体代谢、需要多少时间代谢,若属于肝肾无法代谢的物质,是否发生累积性伤害,像是癌变等。
有这种顾忌的功能成分,主要集中在化学性紫外线吸收剂、美白成分、抗菌抗痘成分。另外,要关注的是一些新合成的化学物质被引用到化妆品界来使用,由于缺乏足够时间去印证人类接触后的安全性,这样的原料,在使用上必须更斟酌在配方中的添加量。消费使用人把安全托付给我们,我们有责任尽全力守护大家的安全,让消费者无后顾之忧。
四、改质功能原料的价值探真
改质才有利润,这不是一句空话。原料代理商愿意卖维他命C糖苷、维他命C乙基、维他命C四异棕榈酸酯,所有改质自维他命C的衍生物都卖,就是没人会去卖维他命C。为什么?因为维他命C是大宗原料、是食品原料、是平价原料、是薄利的原料。
改质原料,得确定其卖点更胜于改质前的原态,才有办法被配方师接纳采用。这些优缺比较的实验,不论是方法设计、条件设定、结果表现,都难不倒要卖这类原料的原生产厂。
对原料商来说,改质原料是座金山;对配方师(代表化妆品厂)来说,改质原料是钱坑。虽是钱坑,原料知识底子好的配方师,敏锐度够的,就能钱花的适得其所;你是聪明人还是被耍得团团转的那一类人,咱来测试一下。
例三,维他命C的改质原料维生素C磷酸镁盐、维生素C磷酸钠盐、氨基丙醇抗坏血酸磷酸酯、维他命C糖苷、维他命C乙基、维他命C四异棕榈酸酯、维生素C棕榈酸酯、维生素C棕榈酸二酯等。
前5个是水溶性衍生物,后3个是脂溶性衍生物,都是透过改质而来。意即自然界不存在、人体内也不存在,是透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得到的新成分。
这些改质新成分,人体与皮肤并不认识它们,所以,无法直接利用,得「打回原型」才有办法利用。而若没办法打回原型,就得计较留在皮肤层留久了会怎样?渗透入毛细血管之路,到全身去旅行又会怎样?你关心过吗?想过吗?还是只想到会不会刺激皮肤,加多少浓度会有效,这些皮毛的问题?
以外涂擦的方式,究竟有没有办法把以上的8款改质维他命C打回维他命C的原型?答案是前三个水溶性者有机会,透过皮肤酶系统切断连结,释放出维他命C本尊。维他命C糖苷,α-型者,无法切断,得β-型才有机会。你确认过自己厂里的维他命C糖苷(AA2G)是α或β型吗?
至于后三个油溶性的衍生物,皮肤上肯定是没有相对应的解脂酶可以斩断连结,释放本尊。即使文献或原料商能提出具美白或抗氧化效果的实验数据,我想还是得关心,效果之外的安全问题。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