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范一冰的艺术是在不断的嬗变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她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常常是彻底而颠覆的蜕变,她从不固定自己的语言方式,在不断的思考中改变着其艺术思想和对社会的认知,这就意味着她在创作中时常要推翻重建。曹雪芹说女人是水做的,老子哲学讲“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即是水的多变,无形而善利万物。她就具有水的特质,灵动与变化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是独特的,出尘的。时常把自己藏在斑驳的叶片里,在多变中隐现,寻不得,窥不透。
而她又是一杯温开水。
或许你会因为她的名字有一个“冰”,就觉得她会有几分冷峻,可她声音里的暖意能够消释掉你的一切疑虑。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冷静的、平和的、简单的,待人极谦和,很容易让人顺时舒缓并且沉静下来,听着她娓娓道来。她会很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总是鼓励人,也很容易信赖人。她对别人宽和,对自己又很严苛。谈到艺术创作的时候,她有着鲜明的态度和主张,爱憎的界限泾渭分明。她对自己的艺术有一种近乎苛刻的执着,独立于自己的创作世界里,追求极致完美。同时又有着无限活力,她就像一个冲浪者,向着艺术里无限的可能性去探索。
青春之旅
美术评论家徐恩存先生在一篇解读她画作的文章里提到“语言嬗变”这一概念,这是对她创作风格的注解。她自己也很认同这句话,在绘画中语言即是表达,不同于文字表达,绘画是用形象感受去表达的。也许是她与生俱来的独特的理解与审美,她总是在不断的求变。因此在语言风格上,她不会去固定,她会不断的产生想法,并在画作里呈现出这种变化。
午茶
一、量变:在生活的馈赠里
范一冰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那时的日子充实且单纯,说它单纯是因为那时的日子总是很慢、很安宁,红字、灰墙、军绿书包……笑容是纯净的,色调是凝练的。墙上的日影记录着光阴流转,盯着窗外树叶间的斑驳就可以消磨一下午。这些恍惚间的斑斓里,或明或暗的色调里,无意中将灵感的片羽收集。
和每个女孩子一样,她也有着对美的天然追求,女子如水,然而每一颗水滴里都住着不同的灵魂,在她的灵魂里总藏着无尽的想象。也许是天赋使然,儿时的她总是着迷于小人书里的插画,那些在纸间呼之欲出的人物,它们的线条、形态,多变而唯美,又无不带着性格。小伙伴们都出去玩的时候,她会拿起笔,尽情在纸上临摹。任伙伴们如何呼喊,她只管聚精会神。她画,母亲就在一旁看,后来每当她翻开小人书,母亲就会递上一沓纸。拿起画笔的时候,世界就只属于她自己,她会忘了时间,模糊了环境的变化,母亲什么时候坐到她身边,又是什么时候离去的亦是全然不觉。
上中学的时候,她的绘画才能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一直以来都是班里画板报的主力宣传员。有一次,她对一位老师产生了一点小情绪,趁着课间便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老师的漫画像,等到老师一进教室,顿时全班都笑了。老师看看黑板,哭笑不得,最终还是绷不住也和大家一起笑了,因为实在太形象了。看着自己的神态已跃然于黑板之上,老师默默赞许,范一冰的天赋也由此被慢慢被注意到了。
日子就在这满是欢笑的童年里,流水一般的过去了。范一冰说,她不认为“吃苦”与成功有着什么必然联系,艺术这条路恰恰不看吃苦与否,主要在于坚韧性和执着性以及这个人对于艺术的悟性和对文化的积淀。很多人觉得她今天的成就必定是一路荆棘,至少少年时代一定吃过苦,而恰恰是这样的安然、快乐给了她一个饱满的童年,给了她内心的充盈与热爱,是那些温暖的呵护让她笔下的人物多了人情美与人性美。内心充满爱的艺术家,也一定会用爱去描绘世界。
晚霞
进入大学,范一冰才真正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她可以尽情的作画,去钻研去揣摩,在这里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毕业之后,她从事了美术宣传工作,喜好便成了她的工作。由于作画主题多半时候需要突显人物形象,这又恰好与她擅长的所契合,在工作的积累中,她表现人物的方式也慢慢在进益。虽然偶尔会在一定的框架里创作,她仍然乐此不疲。从事的工作刚好是热爱,她成了最幸福的人。在浓重鲜明的油彩里,在整日的挥洒与涂抹里,颜色是一条流淌的河,一头是岁月,一头是生活。毛笔或是画刷,将它从薄纸上拉远,在此岸与彼岸间,或许还有一个不曾想到的对岸,那是这支笔将要去的地方。
当时代的底色由灰绿变作橙黄,从老胶片里的衰暗快进为一种绚烂,她的笔渐渐绘出了理想,也“刷”出了一个艺术家。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浪潮风起云涌,时代的风向已不可逆转。随着喷绘技术的出现,手制的宣传画慢慢显出了它的不合时宜。照片可以直接喷绘出来,无论纸张大小,只要购置一台机器,就可以瞬间完成,且比人工要精细准确。仪器当然不能替代艺术,而真正的艺术也不是用精准来衡量的。画宣传画的这些日子也为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于人物造型的把握逐渐让她游刃有余。思考再三之后她决定离开原来的工作,放弃稳定安逸,完全遵从自己的心意,去追寻她对艺术的理想。
混沌
一路走来,在多年的传统水墨探索中,她的艺术得到升华。清代画家恽南田说:“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中国笔墨精神激励着她像海棉一样汲取着精华。她欣赏的画家是周思聪,继承传统又发扬了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临习古人又寻觅摸索,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她的画脱生于传统笔墨却又不拘泥于传统,这要得益于她的勤勉聪慧和转益多师。
她曾说自己不算是一个聪明的画家,但却是一个好学的画家。那阵子她买了大量的书和画册,把画室都堆满了,生活几乎全被那些书占据了。最经常的就是捧着它们沉浸其中,坐在沙发上一页页的翻看,看到会心处干脆就趴在地上。她贪看着前人的实践,看那些具体的形象,线条笔墨,一遍遍在心里描摹着。那些时日她画画的时间变少了,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看书。黄宾虹说:“名家之章法,既有各异,古今学者,无不师之。学之如牛毛,获者如麟角。”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画需要大量临习,各家画法各具千秋,她就在这浩如烟海的笔意表达中,尽情撷取精华,如她儿时痴迷那些小人书一般,此时的她最放不下的仍是那堆满了一屋子的书。她说:在艺术的长河里,语言会很快被淹没,因为当下的时代发展实在太迅速,所以很多东西很快被她淘汰、放弃掉,于是她又开始攀登另一个高峰,既要往前走,就要不停的去探索、去尝试、去读书。
生之歌
在思考自己的艺术该往哪里走的问题上,她渐渐探索出了一条路,那就是关注都市题材,画都市女性的作品,因为这是她的生活。她追求那种简洁而不失内涵的境界,她认为,画家不同于作家,应是通过一个载体来表现画家的意识形态,而这一载体一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
风之歌
她的画作里没有跌宕起伏的叙事,没有复杂的构成,她通过简单的构图与造型,反映当下女性外表下隐藏的一种内心感受,是都市繁华生活背后人们内在的一种状态。她笔下的女性多为知性的白领或是中产阶级,她的笔墨暗含隐喻,表达的是都市女性群体的一种共性的东西,是在闲适中暗含的慵懒、忧郁、迷茫。她的画作里有这些女子们的期待,执着,或是困顿,有她们的欢喜和忧愁。那一系列以《都市闲情》命名的系列作品,令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全新的视觉,全新的笔墨语言秩序。她笔下的女子们是那样细腻敏感,满怀热情,用力去拥抱生活,她们衣食无忧,更多的是精神层次的需求,而她的画作也在重点关注这些表达,这使得她的作品能够让多数人产生共鸣,产生一定的普世意义。
酸甜苦辣都是生活的馈赠。
魂之歌
二、质变:在西风与残照间
西北、荒漠、女人,如果将这些词串联起来,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漫漫驼队上寂寞的背影?还是长河落日下的一抹色彩?是无定河边的悲怆,还是怅望塞外的“春闺梦里人”?2015年一冰去甘肃写生,在这之前,她见过很多地方的山水,有的隽秀有的清婉有的灵动,如贵州的那些山山水水,真正到大西北写生,这是头一次。一踏上这片土地,她眼前看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壮美,苍凉的戈壁唤醒一种旷古的寂寥,风烟萧索,一脉荒尘,风滚草迷失在戈壁上。朔风呼啸,吹进一种千年的神思,它们仿佛在这片土地上诉说着时间与孤独的意义。石窟上的壁画将时间埋进砂砾,它尘封了燕然勒功的号角,丝绸古道的驼铃,怅然思归的符节,于是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变成了邈远的想象。
山魂
他们去的地方叫做“杏花村”,没有杏花,只有野草,这不是千年以前牧童遥指的那个烟村,它是一片贫瘠的小山村,布满着丹霞地貌风蚀的山包,山上长满了骆驼草。恍然间,在光影的衬照下,她发现骆驼草就像墨汁洒落在山上。在半空中,似乎有一只造化之手在操纵那些墨汁,不是刻意的,而是不小心洒下的,是自然流淌的线条与墨色。那些骆驼草都是干枯的,周围也没有别的草,偶尔会有几棵树,它们就这么孤零零的蜷缩在那里。
她发现还有一些山,如斧劈一般被截断的,侧面布满了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像是泪痕,是造化在它身上的嵌刻,让它有了情绪,让人浮想联翩。远近那些山包会随着阳光的变化而变化,早晨是黑漆漆的,太阳出来了,它就慢慢变成了苍灰色,中午的时候它有了一些橘红的光亮,但仍旧是灰突突的,到了下午就变作了灰红。灰与红,是寂寥与欲望的碰撞。
女人山
她的心忽然被某种东西撞到了,那些山是有灵魂的,像西北的汉子和女人们,他们是山的灵魂,是西北的女人在支撑着这个贫瘠而荒凉的土地,西北的汉子在这片土地上劳作、挥洒,创造生命与奇迹,让这片土地开满圣洁的花。
这些充满人性的山,给了她灵感之源。在画它们的时候,她怀着情感在和它们沟通,每一棵树,每一座村庄都是生命体,她可以倾听到千百万年,自然造化雕塑的山的灵魂。甘肃写生的那段日子,她创作了大量作品,包括《山魂》、《山情》这一批具有震撼力、融入了真性情的山水画作。
她最爱的是那幅《老墙》,那是一面斑驳的土墙,土坯已然剥落,只剩半段颓垣。她注意到围墙外有很多树,在创作的时候,她故意去掉了其他那些树,只留下一棵,稀疏寥落的,并不高大也并不出众,它生长在老墙外,精神抖擞的。树格犹如人格,它虽然那么貌不惊人,却犹如西北的汉子们和婆姨们对生活的向往,和勃发的生命力。
老墙
那些画作颠覆了她以人物画为主的形式,水墨是相通的,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只要用笔墨和情感去投入,就会成为纸上的造物者,既创造物象,又交会灵魂,山水画所表达的非是具体的形象,乃是精神与生命。从这一意义上,她在莽莽荒原中参悟到了真谛。尝试不同的形式都是一种对笔墨的探索,山水画与人物画是相互促进的。这一次的采风对她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在后期的一些人物创作中,她运用在这些山水画上的语言,在人物画中也会多次出现,她会用哪些墨点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一种变化,一种节奏。为此她说道:“不管画山画水,还是画花鸟,对一个画家来说,只要把它们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体,就会和它们产生共鸣,会和它们从灵魂上有一种交流,你的作品就会打动人。”
三、嬗变:在行色匆忙的十字街头
都市里有很多风景,车水马龙,云楼高耸,千灯如昼……试问多少人,对这些触目可见的风景擦肩而过?晨晖与暗夜,是在这都市中奔波的人最常见的风景,早出晚归的人们常常只顾埋头赶路,他们一头扎进车子发动机的轰鸣里,在拥堵的环路上闪转;或是游走于拥挤狭长的车厢里,给自己找一个容身地——他们甚至都不曾停下来看一看朝霞与暮云。这城市有太多的美,在人们的疲惫与匆忙里被错失。而艺术家就是要帮助人们发现美,他们有着慧心和慧眼,那些习以为常的,不曾被人们关照的角落,被范一冰敏锐的捕捉到了。
大约在七八年前,她的创作进入一定的阶段,也遇到了又一个瓶颈。她是不安于现状的,每到一个时期就要想办法再次突破自己,这次大约又是到了该求变的时候。她常常行走于这城市的大街小巷,没有太多明确的目的,只是想看看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街头、人物、风景。有时她也开着车,走马观花,看到什么就随时记录下来,等车人、逛街的人,散步的或坐下闲聊的人,老人、孩子,各色的人,节奏或是紧张或是舒缓,色调或是明快或是暧昧,他们是这座城市要素,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符号,是活力之源,更是人生百态。
忽然有一天,她如寻常一样开着车子,停在经常路过的那个路口。红绿灯闪烁,行人动了起来,交错的路口一条线流动一条线凝固。正在恍然间,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走到她车前,低头捡起一个垃圾,娴熟而平常。傍晚时分,一抹残阳衬照天边,那是一种明媚的橘红色,有些暖,环卫工人身上的橘色制服,让他像是从那斜阳的残影里走出来的。她的心被这个画面震撼到了,第一次感觉到都市的这群劳动者,这些天天相见却对面不相识的环卫工人,背后散发的光芒,那是真正的光,与落日余晖交映,天人一色的美。
她决定要画他们,这群城市的最美劳动者,在角落里灰墙下劳作,不论清晨与黄昏,他们不为人们所关注,却时刻让这座城市拥有美。从那以后每一个路口就是她的工作室,生活是最好的艺术源泉,她拿起相机,驻足、跟拍,有时也背着速写本,看见有环卫工人在劳动,随处就坐下来,拿起笔在本子上起稿。她画的时候,环卫工人都专注的在工作,她描摹他们的动作,勾勒线条,有的看到她在画,好奇上去攀谈几句,知道是在艺术创作便很热心的介绍起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有如亲切的老友,一切就是这么自然、生活化。
好的艺术必定是生活的投影,很快她便发现仅仅是路边采风如同冷眼旁观,生活如不能走进去就如同管中窥豹一般,源头活水也就无从提起。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洛阳有一家慈善机构专门给环卫工人做早餐,她便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辗转联系到这家机构,一切办妥之后便启程到那里去做志愿者。
给环卫工人做早餐是要从凌晨4点开始的,每天她都要从自己的临时租住地,赶到义务早餐点,和那里的志愿者们一道忙碌。做早餐的开销是慈善机构捐赠的,志愿者们当然就是义务的。煮粥是每天的日常,省时省力,暖和解饱,早餐点有各式各样的粥,每日轮换着。她也会和大家一起蒸馒头、蒸包子,捞出缸里腌的咸菜疙瘩,熟练的切成丝,粗细大小、用量多少,已都在她的掌控之中。粥在大锅里冒着热气的时候,天才蒙蒙亮。
七点不到,环卫工人就开饭了,她和他们围坐在一起,捧着喷香的粥碗,聊聊家常。他们辛苦、疲惫,却又举重若轻,饭桌上时常发出的爽朗笑声总在感染她,生活施与他们艰难苦痛,他们照单全收,几分被迫几分笑纳。偶尔放下扫把,笑骂几句,挥一挥袖,照样去迎接早上六点钟的太阳。
她用了先后大概三年时间深入到环卫工人中间,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与苦乐,洛阳的那家慈善机构她每年去一次,每次去都捐了款。范一冰说,画劳动者其实不难,譬如画农民,画少数民族的劳动者,那些劳动的场面,那样舒展的线条,这些都可以在手法上驾轻就熟。但她说,这不是她的生活,她是在部队大院,在都市中长大的,她在纸上的图画里看到的和深入生活体验到的不是同一种感觉。她认为如果缺乏了生活就会缺乏感情,没有感情的作品就不是鲜活的,也就没有生命力。被感情浸润过的作品,是能触摸到温度的。
这批以环卫工人为主题的作品一经问世,立即惊叹四筵,首先是这一题材非常独特,更重要是创作的理念,写实但又不完全写实。她采用了大量的象征笔法,把这些环卫工人塑造成了雕塑一般,透过人物表达某种内在的理解。其中一幅《秋日》是她非常满意的,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许多业内人士的褒奖。但当时也有人提出人物肤色处理过重的问题,她说,她是有意识这么做,让画中人物的肤色和制服的橘红统一在一个色调里,就像那一个傍晚,她在十字街头受到的震撼,那个环卫工人,天人一色的衬照,从漫天云霞里走来,身披光芒与温暖。
秋日
范一冰说:“我常常会想,一个艺术家应对其所在的社会心存怎样的责任?当下科技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多便利,在我们享受这些科学技术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又要面对怎样的未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如果缺少了审美与情致,会不会让未来成为一个人性与美缺失的时代?”在不可解题时她又说:“搞艺术的确是件好玩的事,它让我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社会带来的世俗纷扰,在虚与实之间寻求解脱。我们在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乐与痛时,又可以利用手中的笔和色表达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和未知、精神和超越的世界里得到自我满足。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世界上根本没有艺术这个东西,有的只是艺术家,艺术家的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纯粹的灵魂。”
爱
评论家徐恩存评价她时说道:“绘画渐从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转而对内在心灵与情感的关注与表现,即‘语言嬗变’的思考与表现,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命题与特征。女画家范一冰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成长并成熟了自己的艺术的。”于她来说,成熟并不意味着终止,三年的蛰居,让一冰再次走入自己的内心,踏上了寻经之路,与过去不同的是,她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纯粹人生。如作品《混沌》、《玫瑰季节》、《酒季》、《沧》等。不知下一次再见到一冰的作品时,她又会用这支“嬗变”的笔,带给欣赏者们怎样的精神升华?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