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18600199285高老师
13041246660王老师
010-88553636
七、悲鸿马创作程序解析
1.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一
从头部开始是一般画马的顺序。在勾勒马体的环节要注意:(1)头线坚硬富于变化;(2)眼睛黑色充实饱满;(6)颈躯干线条粗壮与其巨大的形体匹配;(8)四肢线条富于节奏感。行笔顿笔的形态与结构紧密相连,注意后肢处侧腿部微妙的角度。
画鬃尾的笔可选用硬毫,容易出效果,徐悲鸿往往使用此种笔(10)
渲染用笔宜软毫短锋,易铺设大面积及控制水墨。
从行笔结构看悲鸿马最粗的线条为颈下缘,依次为躯干、四肢、蹄与头部边缘轮廓线。
四肢表现方法有没骨法、双钩法、没骨兼勾法。
腿骨与马蹄连接处的变化如示意图虚线所示。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勾画马体时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线条软弱缺乏笔力。
(2)线条飘浮,这是由于笔在纸上接触不实加之行笔过快造成的。
(3)忌墨线忽浓忽淡不成系统。
改正方法:加强墨线力度练习,细心体会,切忌浮躁。这是初勾阶段的通病。
2.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二
此图绘画顺序如下所示,先画马头(1)及胸前腿(2)(3),然后画后部(4)(5)。注意刻画顺序与笔形结构,下腹部的线条由左至右逐渐减细的过程中,笔形有一个由横行向后上的弧线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笔管的动作要与之相配合。有一个笔管捻动动作从左向右的方向(参见毛笔演示图)。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水墨画的绘制过程由两个关键组成,一是勾勒,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勾勒都是必须要经过的程序,这就是骨线立其形,如同建筑中的钢筋铁架确立起建筑物的骨架结构。二就是渲染,这个阶段是为了加强结构的体积和质感,“墨以分其阴阳”就是这个道理。最易出现的是以下问题:
(1)渲染过干,墨色与骨线相互脱节,这是勾勒墨线过干造成的。
(2)渲染过湿,墨色与骨线糊涂一片难分彼此,这是因为骨线过浊时即以渲染造成的。因此,要控制骨线的干湿程序,使二者既彼此融合为一体,又泾渭分明,界线清楚。
(3)渲染脏。这是因为反复渲染造成的渲染最好一次完成,最多加一次,否则画脏。
3.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三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勾线与渲染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技法,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须避免以下情况:
(1)勾线过“细”,细则伤气。感觉马体空洞无气势。
(2)勾线过“碎”,碎则支离散乱。加强线的整体感。
(3)渲染无结构,类似平涂,缺乏立体感。
(4)渲染笔触与结构肌肉走向不统一,应按照结构与肌肉的走向运动行笔的方向。
4.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四
群马临摹时首先要分析它的整体结构,以递进解析的思维分析出前后程序,找出绘制程序。首先画左边第一马(画中国画一般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这匹马的姿态来看,只有从尾部开始才可能层层递进。依次为尾、臀、后肢、腹肋、鬃、耳、头。把握原则即由近至远。注意后肢的下半部微向外展呈八字状。画第二匹马,程序同前一匹马。(左边第一马顺序(1)至(5))
补上最后面的一匹马,画这匹马时要注意,马与马相交的部位一定不要封严,否则会有粘在一起的感觉,这一点也是我们在今后的群马创作时极须注意的问题。右边第一马是全图最后一匹,我们观察一下,最后一匹与最初的一匹在画面中占据着什么位置,徐悲鸿先生采用了什么方法使画面更为醒目。全图共四匹马,一左一右的两匹马从姿态上一背一前,一昂首一低头,首先从动态上两匹马就有了明显的对比变化,使画面生动起来,其次我们看一看,两端的马在画面上墨色最重,技法上称之为“挤”,即以两块黑墨挤出中间的白色,从而形成画面的节奏感。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在今后的马画创作中运用好这种技法。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渲染。前面讲过徐悲鸿先生将素描因素引入马画中,使之更具立体感,渲染在这里就起着一个明暗关系的作用。悲鸿马在勾勒时已将马体归纳为不同的体面结构。渲染就是将这种结构加以强化。初学者往往控制不好水分,水多了则全面渗化漫无边际使画面一片模糊,水分少了,笔又行不开,画面生硬突兀,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先在其它纸上试一试效果,然后再进行渲染。
马完成后的补景要简练,不要影响主题,只要能表现环境和空间即可。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是群马,马匹众多,这个阶段要注意:(1)勾线不能“花”,几匹马要统一,看成是一个整体。否则画面令人眼花缭乱。(2)“花”就是渲染不当造成的,原因就是画面均等的空白令人目。如二花合在一起,那画面令人烦厌的程度可想而知。改正方法:统一马的笔墨,无论多少马看成一匹马布置黑白关系。渲染也是如此强调大关系,大块面,大结构。
此幅群奔图黑白相托,互为彰显。黑白是这六匹马的基本墨色关系,但是这三组黑白并非均等对待而是大小相间、错落有变的。首先右边为一大块黑墨稳住画面。旁边为一匹白马。前排第三匹仍为一匹白马,那黑在哪里呢?注意这匹白马的尾巴,这里一小块三角形墨块,以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小块墨色。恰如围棋中的眼位,没有它画面难分前后左右(见图A)。
有了它,二、三、四匹马才前后分明左右分界。第五匹则以黑托出第四匹马的同时,昂首长嘶,引来左边第一马疾驰而至。另外,看一下头部与前肢的处理,虽然同为一个方向奔驰,却同中求异,各具神采,又顾盼呼应,联系紧密。一左一右两匹马,头紧紧转向中心从而产生向心力的效果。中间四匹马则各具神态,无一雷同。再看五匹马的四肢,尤其是前肢,在动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各展形态,屈伸自然,毫无修凿道痕迹。这其实是一个既有个人意志,又有同一目标“团结奋进”的让人称羡的团队。
群马中前排第三匹马和第四匹马的分解介绍
A 尾未加黑时画面散乱
B 尾加黑后的效果
群马中的蹄腿分析:丰富的四肢变化是我们演练的极佳范本,注意它们的关节、蹄形在不同透视情况下笔墨的变化。
画黑马时要浓墨勾勒,行笔艰涩,一定要稳定行笔,效果才好。渲染:(1)墨色色阶不要过大反差;(2)笔触不要细碎。
黑马不是全身一片黑墨色,而是有轻有重,黑中有内容。黑中有结构的凹凸、肌肉的起伏、明暗的转折等等,只有运用好墨色,马体的效果才是立体的。
群马中的白马画法
全身以淡墨勾勒。注意淡墨也是有色阶变化的,原则是近浓远淡,头浓尾淡。最后用稍浓于身体的墨色复勾结构交汇处、关节处,以提醒全面,使之更具神采。
白马渲染时干笔不要过多,否则画面容易脏。鬃尾则必须干笔才有毛质的蓬松效果。
全部勾勒完成后再进行渲染,渲染时要调足墨色,因为马匹众多,切莫中途再调,那样会打断渲染的思路与情绪,容易产生不佳的效果。前四匹马渲染后就要进行第五、第六匹的渲染了,要把握好结构、墨色、水份速度的相互关系。
临摹顺序:后排(6) 左二(5) 左一(4) 右三(3) 右二(2) 右一(1)
八、悲鸿马的局部练习要领
悲鸿马的线条不是“白描”的放大,多样性、结合马体进行变化是悲鸿马的特点。如头部外侧线条细瘦、颈下宽厚肥壮等。
断与连是悲鸿马非常讲究的。断与连非随意而定,其原则是:马体结构相连处墨线连接牢固。马体结构相交处线条留有空间,即“断”。使马体具有灵动的感觉和体积感、空间感(见箭头示意)。
悲鸿马的局部练习
线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是悲鸿马中运用线的特点,其墨线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墨线而是赋予了新思维、新技法、充满活力内容的线,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勾勒出头部的几何结构然后用墨色加以渲染,形成鲜明的两个大面,更加概括、生动、传神。
复杂的头部结构只保留了眼、鼻、口,其他的全部隐去。
蹄子是马体非常重要的部位,类似人的手足,一幅马作的成功与否,与蹄子的质量高低有直接的联系,严谨的结构,纯熟的笔法,鲜活的墨色是必备的三要素。徐悲鸿由衷地感慨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
群马图中马蹄的笔墨造型分析:
九、悲鸿马解疑
1.关于悲鸿马的质疑,有的人认为悲鸿马和奔跑时,马的前腿伸得过直,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姿态,如果这样伸直,在高速的冲击中,马腿会戳折的。(图A)
需要解释的是:艺术的原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增加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2.如果正面奔跑的马前腿不是笔直伸出而是如左上图弯曲。可以看出奔跑的速度极大地降低,视觉冲击力根本也就谈不了。所以这个角度下马腿伸直是有道理的。
3.现实生活中马在高速运动中的一刹那,腿有笔直的一刻。所以徐悲鸿先生绝不是信手而来,而是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托的。(图B)
十、悲鸿马笔墨、笔触解析
1.写意马儿马的笔触
画儿马要注意以下问题:
(1)行笔缓慢,笔中含墨量要大,含水量要小,形成了厚重、干涩粗犷的形态,符合雄性的剽悍美。
(2)鬃尾注意黑白、虚实、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头虽远而墨重就是为了突出重点。
(儿马即公马、雄性马)
儿马的写意笔触
2.写意马骒马的笔触
创作骒马的原则
3.小马的写意笔触
大面积的笔触,也很适宜小马的表现,体现一种柔弱的效果。
中国花鸟画研修院微信公众平台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