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名为“如何如何”的系列短视频在互联网上爆火。
打开之后你会看到一个叫小张的姑娘,事无巨细地给你讲解如何坐高铁、如何坐飞机、如何住酒店、如何喝星巴克、如何吃海底捞、如何点麦当劳……
·来自@打工仔小张
细到什么程度呢?
拿小张年后自己返程时拍的第一期《小张手把手教你 第一次去高铁站如何坐高铁》来说,就是“手把手”的程度。
从如何找到入口进站,到如何把包放上履带安检。
从如何在机器上取票,到如何找到票面或者App上的车厢和座位号。
从如何看候车大厅里的显示屏,到如何按指示牌走到正确的站台。
甚至还有如何辨认乘坐的这列火车是不是和谐号。
我相信,有些读者光是读我的这几条复述,就已经感到有些厌烦了。
很多一开始看到小张这条视频的网友也一样,他们有个相似的疑惑:
“现在还有人不会坐高铁吗?”
见过了花花世界,仍旧不会坐高铁
就像不会有人出视频教大家如何呼吸一样,坐高铁的方法论在一些人的认知里,是每一个现代人都一定具备的常识。
对于那些体验过高铁的人,就如同被剧透了所有关键情节的电影观众,看小张的视频像在看一种很新的废话文学。
在高铁那期的开头,小张有些谨慎地说道:“虽然感觉好像没有什么人会要看这个,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需要呢?”
万万没想到的是,需要的人还真不是万分之一。
这条教人坐高铁的视频数据出奇地好,好过了小张这几年来的所有作品。
大量网友冲到评论区,说这条视频真的很有用。
有些尚未自己独自坐过高铁出行的大一学生,称小张是救星。
有些没出过县的高中生,说正需要这种科普。
有的小镇青年说自己的老家地铁、飞机、火车什么都没有,他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视频提前了解外面的世界。评论最后往往都会跟着一个哭的表情。
随着大家许愿的事情越来越多,小张陆陆续续出了许多城市里衣食住行的视频教程。
视频的内容愈发细致且门槛持续降低,比如如何去医院看病那期,从进门告诉导诊台你哪不舒服到最后拿药,有将近20个步骤。
教你怎么点麦当劳那期,甚至专门展示了怎么点13.9元的“穷鬼套餐”。
而这个愈发完善的“如何如何”系列,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彻底破圈了,一时间几乎成了互联网讨论热度的顶流。
两周左右,博主小张本人狂涨200多万粉丝,并且目前仍在持续上涨。
有人听到车载电台转播着小张的作品,有人看到当地卫视报道了小张的事迹。
“如何如何”的事还上了央视,小张的脸与白岩松一起出现在电视画面里。
然而,就像有人不理解为什么2023年了,中国都有超过10亿的网民了,村里的阿叔阿伯种完地都能坐下来刷一会儿抖音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不会坐高铁?
同样有大把人想不到,在短视频里教人一些似乎唾手可得、无师自通、天赋人权的现代生活常识,竟然能够火到这种程度?
小张本人想不到,我觉得白老师们可能也想不到。
毕竟,多年来一直心系年轻人的他们如果想到了,那“如何如何”系列他们早就该做出来了。
在解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得不提小张视频下的另一群观众。
他们可能坐过很多次飞机、高铁,不困于海底捞也不惑于麦当劳,但他们依然爱看“如何如何”。
因为,他们想让从前的自己来看看。
就像现在的我也许不会挨个点开小张的视频。
但我担保,18岁的我一定会。
18岁的我买完电影票会用手抄下取票号码。
18岁的我叫专车不会取消最后付了双倍的钱。
18岁那年我还不认识罗永浩,也不知道“Grande”意思是超大杯,走进店门前我不但攒了一周零花钱,还提前查了《牛津词典》。
很多普通人都是像我这样过来的,个人奋斗史里充满着被动适应所谓常识的窘迫与不适。
小张的视频在实用性之外,还有着潜在的回忆性,这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赞赏和共情。
而“如何如何”系列爆火的秘密,其实就在于:
在当代,这种共情消失了。
学会了许多常识,依然过不好一生
严格来讲,小张并不是第一个做“如何如何”这样内容的人。
早在十几年前,社会上就有《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农民工进城知识指南》类似的书籍。
这些古早版的“如何如何”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完全没火,农民工兄弟们基本都没看过。
你相信农民工进城前会专门去买一本《农民工进城防骗手册》吗?
这听起来有一种贾樟柯式的黑色幽默。
从前的“如何如何”被写成书籍,书籍对标的是能看书的人,而直到今天,阅读依然是奢侈的。
在流量时代到来之后,也有许多人在小张之前做过他们认为的“如何如何”。
甚至可以说,在互联网上,每个阶层都有每个阶层自己的如何如何。
对于财富新贵们来说,有汽车博主手把手教你如何选配一台适合自己的911。
·来自@三驱兄弟
对于城市中产们来说,有美食博主手把手教你如何听懂吃Omakase的暗号。
·来自@阿飞姐姐
对于普通白领们来说,有旅行博主手把手教你假期如何去崇礼或者阿勒泰滑雪。
对于流浪汉们来说,也有流浪博主手把手教你冬天如何在野外取暖,如何在饭店讨饭,如何在垃圾桶里开宝盒。
·来自@杀心成焚酱
这些眼花缭乱的“如何如何”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没有一个能像教你坐高铁、点汉堡、去医院开药的“如何如何”这样火。
流量的本质是稀缺性。
小张的“如何如何”讲了啥?她只是讲了我们生活中最正常、最常见、最实际的那一部分。
教人坐高铁的视频能火成现在这样,就说明了一个相当荒诞的事实。
在传播媒介最便捷、范围最普及、接受门槛最低的当下,“正常”反而成了最稀缺的东西。
连被誉为未来产物的“ChatGPT”都出现了,可人们关心的是它能不能回答宇宙的目的,却不会有人在意它能不能教人坐高铁。
现在的互联网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多么美妙的幻梦啊!
一个从未走出小镇的青年,只要躺在床上刷会儿手机,就有房产中介带他看千万豪宅,就有俊男靓女为他展歌献舞,就有探店主播告诉你这家米其林真垃圾,就有嘎子哥说原价9999的威士忌今天才17.7。
在电信号不可见的交互里,人们仿佛都短暂过上了一种远超现实的高附加值生活。
但只有刷到小张的“如何如何”,他才会被拉回现实,想起自己还不会坐高铁。
而我们也才会意识到,原来还有那么多的人没上车呢,我们的屁股也是刚刚坐热。
“如何如何”撞进了当代一个巨大的流量空缺,那属于我们多数人的真实而粗粝的生活。
撞进了这庞大而又缄默的基本盘,包括你,也包括我。
小张的存在像是一个电子荒原上的摩西,为许多普通人分开了流量的红海,里面是高铁、肯德基、星巴克、三甲医院等等踏实的好东西。
一半人学会捡起了这些好东西,一半人找到了一些遗失已久的品质。
她绝不伟大,但她很重要。
至少她代表了一种可能性。
国人是一个内敛的民族,害羞是无数小镇的底色,也许看了“如何如何”后,很多人能更有自信,更有勇气去拥抱当代生活。
对于只能用鼻孔呼吸的人来说,那另一只鼻孔就尤为珍贵。
周末我从老家回京,在高铁上写完了这篇“如何如何”,然后随手打开脱口秀听庞博的段子。
恍恍惚惚间,我好像也听见车厢里有人气喘吁吁地喊“我要去北京,但我找不着我的座了”。
我仔细听了一下——
“原来是十八岁的我自己。”
设计/视觉 Elaine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