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自古以来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南方,那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可也导致了苗区交通闭塞,文化差异大。几千年来,苗族延续着的古老的民俗和地域风情。
从古至今的苗族
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政权巩固,从元代起就实行了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期末。
土司制度,对于汉文化的传播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苗族人最早以狩猎采集为生,后期才进入农耕时代。因此,苗人善狩猎。
早期的苗族人,因对世界认识有限,通常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心中的追求和美好愿望。
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他们常常举办大量的祭祀活动。
他们祭山,祭祖,祭神灵,供奉的祭品有猪牛鸡鸭,还有各种美酒佳肴。活动期间,所有寨民吹笙载舞,场面隆重盛大,热闹非凡。
他们虽有沟通,却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他们古老神秘的祭祀活动,恰恰传递着苗族人灿烂的文化和特有的精神品质。
然而曾经的苗人因思想封闭,却用活人祭祀来保证一年中的风调雨顺。
苗家人对神的崇拜早已渗入他们的骨髓。他们为求的神灵庇佑而得到庄稼丰收,竟将十几岁的少女被迫“嫁给天神”。
这种活动每三年进行一次,通常会在每个寨子里选一名模样可爱的少女,用作祭祀天神。
姑娘的夫君就是山洞里的神,不管女孩愿不愿意,都被强行穿上嫁衣,抬入山洞中,等待神的临幸。抬入洞中的女孩大多是惨死在洞中的,即便意外不死,也会变得神志不清。
而苗族人则认为人死了就代表神接受了祭品,家人回去不但不能哭,还要欢天喜地的带上嫁妆来到洞口焚烧,以完成女儿的婚礼。可怜的女孩还被美其名曰“落洞女”,意为被天神带走。
苗民的愚昧无知,竟使这古老的传统,遵循了很久,只为求得风调雨顺。
解放后, 随着交通的相对便利和信息的疏通,再加上国家对苗取政策的改革修整,苗族人才舍弃了活人祭祀。
同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苗族人更喜欢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庆祝美好的生活。
朴实活泼的苗族人
苗族的饮食习惯因地区不同也有所差异,以苗族聚居最多的西南地区最为典型。他们以大米为主食,也吃少量的玉米面和杂粮,副产品有自产的蔬菜,豆类,还有家禽鱼类,也算是自给自足。
因苗区少盐,导致苗族人喜酸辣,苗家几乎家家都有自制的酸汤酸菜酸汤鱼,长期身处大山,再加上交通气候原因,使得他们拥有了一套独特的腌制方法来储存吃不完的蔬菜,肉类。这样腌制在坛子里的食物,能吃上三五个月甚至一年半载。
“无酸辣不成菜”,酸辣汤菜成了苗族人必备的菜品,这也是他们最简单朴实的幸福。
大山深处的苗族人耕地稀少。一般分山地和水田。山地只能套种少量的杂粮和玉米。而水田则常常开发在一些小的盆底之间,河岸附近。
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收入,他们格外珍惜水田,并采用在稻田养鱼的做法,来提高稻谷的产量,改良土壤,增加额外的收入。
苗族人大山里的生活勤劳。质朴,由于害怕天灾,苗人对粮食的感情也非常特殊。
苗族人善刺绣,苗家精美的服饰就是他们刺绣的最直接体现。苗族服装镶有动物,植物的纹理,他们还把日月星辰,花鸟虫鱼绣在衣服上,展示着苗家人独特的审美观。
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他们的思想早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没有文字,却把传承的东西唱在歌里,绣在衣服上,他们的图腾,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故事都被苗族妇女绣在了刺绣中。
刺绣是苗族妇女勤劳的智慧结晶,也是苗家丰富文化内涵的体现,因工艺精美,技艺精湛,苗族刺绣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
苗族和藏族一样,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苗族人总是身着盛装,欢天喜地地载歌载舞,来表达着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大到盛大的祭祀活动,小到传统节日都离不开歌舞的表演。
特别是苗家还盛行青年男女,以求偶为主题的娱乐节目,更是少不了歌舞。男女青年吹笙奏奏笛,跳舞对歌,择取意中人,谈情说爱,一起享受着爱情的喜悦。
歌舞不仅是苗家人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也成了苗族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传播着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苗族经济的繁荣。
开明政策下的遗憾
苗族文化虽不断发展,但苗家有一项规定,就是外人不能对苗族姑娘表达爱意。苗族姑娘自幼孕育于山水之间,自然水灵可人,她们聪慧美丽,热情好客。但苗家姑娘一般都会受到族人的保护,她们也非常洁身自好,民族感很强。
其实,这种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还是反映出苗族人民的保守与封建。
苗家姑娘洁身自好固然没错,但在互联网速发展的今天,苗族人民是否应该接受新鲜事物,来反思自己思想上的落后,如果苗家人能够积极地与外界相互沟通交流,也许会更有利于苗族的发展。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苗族文化大放异彩,经济也得到了繁荣发展,但苗家人淳朴的思想后面,仍然受制于文化的弊端,需保留其优良传统,去除其糟粕。
摘自《民族问题五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