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通在线咨询及预约挂号,点击“预约挂号”
青少年网络和游戏障碍日益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行为问题。网络成瘾不仅局限于电脑和手机游戏,还包括短视频,网剧、网购、网络交友等行为。对于正处心理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不当或过度的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其学业、人际交往、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功能损害,所以早期干预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 14.1%。这提示我们,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网络成瘾的概念
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依赖网络,并因此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网络成瘾者主要表现为忽略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网络排遣不良情绪,宣泄情思、缓解压力;逃避现实生活,在网络中寻求精神寄托,实现自我价值。
网络成瘾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 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IAD患者最主要的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美国心理学家杨格提出诊断网络成瘾的10条标准有:
1. 上网时全神贯注,下网后念念不忘“网事”;
2. 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
3. 无法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
4. 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
5. 一上网就能消除种种不愉快情绪,精神亢奋;
6. 为了上网而荒废学业和事业;
7. 因上网放弃重要的人际交往、工作等;
8. 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
9. 对亲友掩盖自己频频上网的行为;
10. 有孤寂失落感。
上述10种情况,在1年间只要有过4种以上,便可诊断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按照内容可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五种类型。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内部
1.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青少年的心智原本没有成熟,普遍呈现出好奇心重、自控能力差等特征,加之网络游戏等活动互动性、沉浸性、趣味性强,操作便捷,对未成年人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故而儿童、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
2.人格因素
网络成瘾与个体自身的人格特质有关。多项研究表明,具有忧虑性、焦虑性、孤独倾向或感觉寻求高等人格特质的未成年人更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者。这一类孩子性格较为内向孤僻和敏感,在学习、生活中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且常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所以拥有这类人格特质的孩子更容易因为逃避现实而沉迷网络。
(二)环境
1、家庭
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父母教养方式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具有显著关系。有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缺少温情等特征的父母教养方式更容易使孩子陷入网络成瘾。
2、人际关系
缺乏同伴支持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的问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稳定、亲密、良性的同伴关系,爱与归属感的需求难以满足,那么孩子们就很有可能将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中。
总体而言,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主要是源于身心疾病、自我调控力较差、处于缺乏爱和“高压”环境家庭等因素。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1、身体健康损伤:睡眠剥夺、昼夜节律紊乱、食欲不振、抽搐、甚至猝死等。
2、精神行为改变:产生各种情绪问题,极易激惹、肢体攻击、焦虑抑郁、内疚无助、罪恶感、违纪行为。
3、认知功能损害:记忆、执行和注意力受损,风险决策能力下降,智商下降,人际关系、家庭关系问题。
4、学习障碍:学习动力缺失、学习成绩下滑、厌学、甚至休学或辍学等。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
1.家庭
首先,父母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主动了解孩子情绪的变化,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能够在家庭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从而避免孩子因不良的家庭关系而将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
其次父母应提高对网络成瘾问题的重视程度,不能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就以手机代替陪伴,或是因为孩子觉得手机、电脑好玩,就纵容孩子过早地接触网络,过度地沉迷网络。
除此之外,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非常重要,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仍处于观察模仿学习的阶段,“看样学样”,家长自身做到不沉迷网络,言行一致,才能给予孩子正向、有效的教育。
最后,家长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网络成瘾的倾向,应该及时与学校以及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沟通,早发现,早介入。
2.学校
学校应关注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早排查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其次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讲座、观影等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网络观,学会正确使用网络。
最后,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学生心理调控的策略,例如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方面,减少心理危机的出现,从学生自身心理状况出发避免网络成瘾。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