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下班回到家,吃了饭悠闲地窝在沙发里,打开电视打算追两集剧,突然收到上司发来的微信文件,让你再检查一下有没有问题。
周末和闺蜜开开心心地在商场逛街看电影,刚从电影院出来打开静音的手机,发现通知中心全是同事发来的微信消息和工作群里的“有人@你”。
加班到九点才回家,舒舒服服洗了个澡瘫在床上准备早点睡觉,突然老板一个微信电话打过来,叫你准备一下明天开会的材料。
每当这个时候,你都恨不得卸载微信,扔掉手机,并在内心无数次质问张小龙:随时随地都得用微信工作,烦不烦啊?
微信,聊天不好玩,工作不合格
如果要评选出最差的工作软件,微信一定能占一席之地。
虽然微信可能会辩解说,他们严格意义上是聊天软件,不是工作软件。
但事实却是,有近九成的用户会用微信进行工作交流[1],作为一名合格的社畜,微信置顶聊天必须是部门工作群,聊天界面往下翻好几页,都还是各种工作群。
各种超过百人的大群,很可能也是因为工作需要[1]。公司群、部门群、小组群这些都还不够,还得有XX项目群、2019XX策划群、12月XX群。
2015年03月08日,北京,一家咖啡馆的宣讲会结束后,大家拿出二维码,互相加好友,希望能够积累更多人脉
这样的一个软件,早就跨出了原本的业务范畴,成了工作必备软件。
但如果你是一个对QQ时代还有深刻印象的年轻人,你就会知道微信到底有多难用:
想给同事发一下年终策划的方案模型,不好意思,“不能发送100M以上的文件”。拜托,随便放几张会议高清图,文件大小就能超过100M。
而且,如果当时你的微信没有在电脑登录,你就只能先把文件下载到手机上,再转发到电脑上,整个手机就数微信占的内存最大。
如果老板给你发来的十几条五十多秒的语音,一句没听清,不好意思,得重新开始听。听完最后一条,已经忘了前面说的是什么。
几天前同事发在群里的文件忘了及时保存,再打开想要保存的时候,不好意思,“文件已过期或已被清理”。
临时有件小事要和群里隔壁组的小王说一下,不好意思,不能开临时会话,必须要加好友。
2019年05月22日,在贵州省仁怀市五马镇,一位巡河队员拥有486名会员的协会微信群
所以你看,你的微信里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自己不怎么熟的人:上司、部门同事、隔壁部门的同事、只找过一次的HR、合作过一个项目的甲方……
如果正好换了手机或者不小心重装了微信,不好意思,聊天记录没有了,群聊没有保存,也找不到了。
如果你不小心忘带手机了呢?抱歉,你连微信都登不了,因为他们只能扫码登录。
这种时候,任何一个正常的年轻人,都会怀念起QQ来:
文件可以直接上传到群空间,不需要占用手机内存,也不会被莫名其妙清理掉,要下载就去电脑下载;手机电脑的信息可以保持同步,开个小窗就能发起临时会话,再也不需要一堆陌生好友了。
但是不行,你还是得用微信。
非得用微信,还不是因为人多
因为你的老板们全在用微信。在职场上,只能你迁就老板,不能老板迁就你。
你的甲方爸爸、你的客户、你的同事,所有人都在用微信的时候,你也就不得不用了。
2018年的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每月有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每天有450亿信息发送出去[2]。
而这10亿用户中,还有6300万55岁以上的用户,你的大爷大妈都在用微信,而50岁以上的高层领导用的也是微信。
2018年05月17日,河南郑州,一位老人在公园散步,右手拐棍左手手机。现在跟家里的父母老人联系,全靠微信
但QQ就不一样了,这完全是一个年轻人的软件。2019年QQ增长最快的用户是21岁以下的年轻人,一半的QQ会员都是00后,而且在QQ空间里发说说的67%都是00后。
可以说,我们的中年领导们,最开始用的手机聊天软件,就是微信。当他们开始用微信来工作(或者指挥我们工作)时,我们也就不得不跟着用上这个反人类的工具了。
微信的出现也许解放了领导们:
以前,要想召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开会,需要助理给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打电话,或者去一个一个办公室通知。而现在,直接在微信群里@所有人,发个群公告通知X点在XX室开会就可以了。
2014年11月19日,北京,一场会议上,与会者一边听会一边看手机上的微信等各种信息,工作可能都叠在了一起
四五个策划方案不知道选哪个,不需要开会花两个小时讨论,直接在微信群里发个投票就解决了。
对使用微信工作的用户的调查发现,80.9%的用户都承认,微信的确给工作提供了一个方便沟通的工具[1]。
但是,对于真正在干活的职工们,这可就不是解放了。这意味着,不仅工作变得更复杂,你还得随时都投入到工作中。
有了微信,随时都能加班
上班用微信,再怎么难用也是工作需求。但是,领导们默认微信能用来工作之后,连下班期间都不放过了。
有的公司甚至还把及时回复微信消息纳入工作要求中,解放日报一项调查显示,34.3%的受访者都被要求第一时间响应微信群中的指令[3]。
2019年1月31日,浙江省杭州市,杭州某加油站。只要与该加油站站长互加好友就能免费获得5升汽油
因为没有及时回复微信工作消息就受到处罚的事,也不是个例。
2018年,宁波某饮品店的店长王女士就因为睡得较早,没有按照单位负责人的要求在10分钟内回复消息,10分钟后就遭到辞退[4]。
也有微博网友吐槽称,自己在休假期间由于时差问题没有及时回复微信,该月的绩效考核就被扣了分。
就算没有明确的要求,上述采访中也有近一半的人表示,会争取第一时间回复,给上司留下好印象[3]。
2018年11月20日,杭州,交通电台主播凌晨三点还在工作,许多微信群、QQ群里的高速交警和司机依旧活跃。有些工作的要求,就是一直在线
不过,等你回了工作消息,接下来的新工作就是你的了。只要有微信,工作就不会停下。
北京大学一项针对3000份调查问卷的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时间与其每天查看微信的次数呈正相关。微信在工作中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人们工作时长的增加,形成了“没有下班的工作”[5]。
如果是像教师、新媒体工作者这样的职业,更是“工作即生活”。
对于教师来说,以前放学基本就等于下班了,回去也不过改改作业备备课。而现在,即使放学回到了家,还要在微信里回应各位家长的追问,汇报孩子的情况,告诉那些没有认真听课的学生,今天的作业到底是什么。
2015年9月1日,沈阳,学校将各班级的二维码统一悬挂在学校的显要位置,新生只要扫码便可以加入所在班级的微信群,当然,背后可能累的是班级的辅导员
有微博网友就说,自己晚上打开手机打算设闹钟,结果发现学生家长发来的十几条语音消息,“真的die了”。
新媒体人就更不用说了。你刚请了年假出去玩,编辑发来一条“李小璐PGOne”的新闻,准备拿门票的手马上就该拿鼠标了。你刚挤进晚高峰的地铁,林志玲又公布她结婚了,哭得最凶的肯定就是新媒体的宅男。
打开微信,只要对话框上出现了红点数字,你的周末大概率又要泡汤了。
微信工作消息,太害人了
其实,有些工作消息,你的老板发给你,可能也真的没指望你立刻就去做。
比如明天要交的材料,下周要定的机票,他(她)可能只是刚好想起来,就顺便发给你了。反正发个微信也不需要什么成本。
但是他们这么随手一发,却让我们永远面临着被微信支配的恐惧。
因为微信是一个即时沟通的软件,不像邮件,你可以到了办公室再回。发微信的人其实隐含着对方“在线”的期望,并希望迅速得到回复。
2015年07月09日,河北邯郸,一家火锅店制作了“手机存放袋”,顾客用餐前先将手机放入“手机存放袋”内,既不用玩手机,也避免了工作打扰
这就会让收到消息的人有随时待命的感觉[6]。就算不需要加班工作,随时出现的“收到请回复”和“有人@你”仍然会让人紧张和负担[7][8]。
所以你可能就养成了这种习惯:睡前看一眼微信,醒来后也第一个打开微信,平时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下微信,一边看着肖战花痴,一边看微信里有没有老板消息。
几名荷兰的研究者曾经对使用智能手机和不使用的员工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相比不使用智能手机的员工,使用智能手机的员工更难从工作的状态中切换回来,他们更难体验到放松感和自主感[9]。
关晓彤和鹿晗爆出恋情的当天,正在参加婚礼的新浪程序员也得赶着去修复微博不过。当然,同时加班的新媒体小编更是不计其数了 / Instagram
换谁可能都这样,每天睡前还要在微信上被提醒明天的任务,早上起床打开手机又是密密麻麻的微信工作消息,一天的热情就这样活生生被浇灭了。
在中国,微信则使这种状态更加恶化了。
西方国家, 工作和个人生活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人们常常用电子邮件、办公电话和领英进行工作上的沟通,用Facebook、短信等与家人、朋友交流。
2019年3月13日,北京朝阳门,一女子走在胡同里看着手机,胡同的远处是银河SOHO。微信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分地混合在一起
在一位体验过东西方工作文化的人看来,微信更像是Facebook和领英的结合[11]。你既在这个平台上跟亲友联络,也在这里听老板调遣。
这种生活被微信工作绑架的状态,除了给个人造成压力,还可能影响家庭和谐[5]。
晚餐桌上,老板的消息一条接一条,你右手扒着饭,左手迅速回复着消息。家人总是会忍不住抱怨,什么事情啊这么忙,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处理完?
2018年8月14日,杭州,一位互联网公司的上班族凌晨四点刚下班,走在回家的路上,还不忘随时关注着自己负责的产品
有国外研究者用“一扇新的打开的门”来形容这种状态,他解释称,在办公室工作中,如果办公室的门开着,就意味着同事和上司可以随时走进办公室和你讨论工作,不过你有权选择开门或者关门。
而智能手机就像一扇永远打开的门,工作随时都可以通过它介入我们的生活[10]。
微信可能就是一个关不上还一直咣当咣当响的破门,谁都能进来打扰你的工作,干涉你的生活,它自己还时不时误删邮件露个风,让你疲惫的工作更疲惫。
最可怕的可能就是,已经习惯了破门的领导,会觉得生活就是装上破门的样子。
[1] 企鹅智酷. (2017). 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
[2] 2018微信数据报告.
[3] 上观新闻. (2018). “有了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在开会”!千名受访者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4] 工人日报. (2018). 下班后,“工作微信”该不该回
[5] 黄莹,梁皓云. (2018). “一扇永远打开的门”与“没有下班的工作”:职业群体对于微信使用的实证分析[J]. 新闻界, 2018(09):63-71.
[6] Towers, I., Duxbury, L., Higgins, C. and Thomas, J. (2006). “Time thieves and space invaders: technology, work and the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J], Vol. 19 No. 5, pp. 593-618.
[7] Science Daily. (2018). Mere expectation of checking work email after hours harms health of workers and families.
[8] Becker, W.J., Belkin, L., Tuskey, S. (2018). Killing me softly: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monitoring and employee and spouse well-being[J]. Proceedings.
[9] Derks, D., Lieke, L., Zecic, D., & Bakker, A.B. (2012). Switching on and off…: Does smartphone use obstruct the possibility to engage in recovery activit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DOI:10.1080/1359432X.2012.711013
[10] Yun, H., Kettinger, W.J., Lee, C.C. (2012). A New Open Door: The Smartphone’s Impact on Work-to-Life Conflict, Stress, and Resistan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6:4, 121-152.
[11] Zhang, M. (2018). WeChat blurs work and life in China, Medium.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编辑 |程渔亮
图片编辑 |夏一书
微信编辑 |钵钵鸡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