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双减”新政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话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引发社会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热议形成了截然对立的局面:一方指责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危害极大,哀叹长此以往会毁掉一代人;另一方则认为游戏不但无罪,反而还应该大力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面对网络游戏,孩子们怎样才能做到“玩得起,放得下,不拒绝,不沉迷”呢?
【正方】
网络游戏毁了我们这个家
初中家长赵女士
我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特别好,可上了初中他开始沉迷网络游戏,就像换了一个人。尤其是去年因疫情在家上网课那段时间,上课不听,作业也不写,我教训他几句,他就冲着我大喊大叫,甚至让我“滚出去”。返校复课后,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成了班里的差生,连学也不想上了。我动员了所有的亲朋好友齐上阵,才勉强说服他去上学。由于晚上经常通宵打游戏,白天精神状态很差,他即便去学校也是睡觉,而且脾气暴躁,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起冲突,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
9月开学,我儿子应该上初三了,可他的状态实在太差,在心理专家的建议下我们为他办理了休学。现在,他跟我们完全不交流,也不让我和他爸爸进他的房间,吃饭的时候,我只能把饭放在他房间门口,让他自己端进去吃。我觉得非常伤心,是网络游戏毁了我们这个原本温馨的家。
当初真不该让孩子“入坑”
高三家长刘女士
女儿从小学上到高三,我俩因为网络游戏不知道发生过多少场“战争”。从最初的怒摔平板电脑,到后来的没收手机,再到后来的签订手机使用协定,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直硝烟弥漫。我现在非常后悔,当初真不该让孩子“入坑”。
我觉得,家长最好早干预、早行动,在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明确要求他们不碰网络游戏。当然,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我的一个朋友为了不让孩子玩游戏,一直让孩子使用老年机,即使他的儿子已经上了高三;我还有一个同事因为五年级的儿子偷玩游戏,而与孩子冷战多日……这些方法也许不是最好的,也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而采用,但必须要说,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玩游戏有明确的态度,绝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因为担心孩子的过激行为而妥协。
玩游戏导致难融入集体
某小学班主任王老师
作为老师,我坚决反对学生玩网络游戏,因为沉迷其中对学生危害极大,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从我自己管理的班级来看,近年来,常有学生因为玩游戏上瘾而耽误学习的,包括品学兼优的孩子,老师管、家长管,有些孩子完全听不进去,成绩急剧下降。有个孩子为了买游戏道具,从家长银行卡里偷刷了六七千元,搞得家庭关系十分紧张。不仅如此,这个孩子的视力也跟着下降。此外,因为特别关注游戏的输赢,一些玩游戏的孩子过不了关就心情不好、情绪不稳定,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里,不愿意与老师、同学沟通,越来越难融入集体生活。
希望惨痛教训不再上演
人大附中翠微学校教师曹立志
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曾经并不认为网络游戏是洪水猛兽,还觉得偶尔玩玩可以锻炼手脑协调性。但是,惨痛的教训发生在我的班里、我的学生身上,令我不得不对网络游戏产生了厌恶之情。
我教过一个特别聪明的学生,他高一入学的时候成绩名列前茅,但不知怎么迷上了网络游戏。高中三年,他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玩游戏的水平却日益见长,无论什么游戏,他上手非常快,而且能够触类旁通,连游戏公司都出资让他去外地打比赛。可是,高考给了他当头一棒,名落孙山。现在他每次回来看我,都会说一句话:“高中玩游戏,走火入魔,害死人了!”这个孩子常常令我惋惜,后来,我再也不支持班里的学生玩游戏,而且我还要跟他们讲清道理,让他们远离游戏,回到现实中来。
青少年过度游戏有诸多危害
海淀教科院陈尧
网络游戏给人们带来娱乐享受的同时,在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日渐凸显,尤其是对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过度游戏可能导致孩子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异常反应,这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消极后果的同时,也很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过度游戏会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长时间近距离看屏幕,使眼球中睫状肌失去弹性而导致晶状体不能复原,会引发近视。青少年在游戏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会导致其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尤其是户外锻炼的时间会被严重挤占,这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也会产生不利影响。过度游戏的青少年经常会熬夜玩儿,这样会导致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褪黑素,没有足够的褪黑素就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睡眠,这对于青少年的日常精神状态、身体的生长发育、身体免疫力的形成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有研究表明,那些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左前脑的正常发育会受到抑制,尤其是正处于早期智力开发的儿童,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过度游戏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由于过度游戏导致长期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往往会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现实生活,其思想和情感都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在心理上则表现出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的特点。这些青少年虽然能通过虚拟世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他们无法从中提高自己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以致他们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总是选择逃避。同时,由于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游戏上,不可避免地会大幅减少学习时间,降低学习标准,以致学习成绩也一再下滑。此外,对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行为自控能力还较弱的青少年而言,游戏中的暴力、色情情节极可能成为引发他们犯罪的诱因。
分析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固然有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但根本原因还在于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出现了重大的问题。亲子关系不良、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学业竞争压力大、自我价值感不足、个人兴趣爱好发展受阻、个人社会交往与情绪调节能力不够等,这些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也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深思。
【反方】
孩子变坏并非游戏的原罪
初中家长程先生
时至今日,网络游戏已经与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化娱乐要素一样,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对人类社会交往产生着重大影响。无论在电脑里,还是手机里,各种各样的游戏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游戏自从诞生以来被批判之声不断。有人认为玩游戏毁眼睛、会让人沉迷其中而耽误学业,总之,孩子玩游戏就会变坏。可是,这些问题真的是游戏的原罪吗?看电影会不会毁眼睛?密闭昏暗的放映厅,强光,大屏,动辄两个小时的时长,这比起玩游戏来对眼睛的刺激要大得多,为什么没人提议禁止青少年观影呢?在线授课会不会毁眼睛?上网课要盯着荧屏,也没听说社会呼吁取消网络课程。说玩游戏会上瘾、会沉迷,可是看小说一样会上瘾,看漫画也会上瘾,看偶像剧也会上瘾,刷视频也会上瘾,还有钓鱼、养花、养鸟……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有成瘾的可能,都需要适量,都需要控制,板子不能只打在游戏上。至于说游戏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倾向,变成坏孩子,我们必须承认,部分游戏是有暴力内容的,它们面对的用户是成年人,就像一些影视剧存在打打杀杀的内容不适合孩子看一样,游戏也是如此,游戏行业应该设立分级制度,青少年不应该接触到这类游戏,但这不是游戏本身的问题,而是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对青少年玩游戏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问题。
适当玩游戏能令心情愉悦
中学生小张
在日常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我偶尔会玩一玩网络游戏,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发泄作用,让心情变得愉悦。游戏具有现实生活中无法塑造出的情景,玩游戏时,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打怪”或者“交友”。我想,大部分和我一样大的学生不会因为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把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混淆的只是极个别案例,只要适可而止,玩游戏能很好地诠释“劳逸结合”,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了解游戏就是在了解自己
中国传媒大学2021届游戏设计系毕业生小杜
我的成长过程始终有游戏相伴。从小时候玩各种有趣的玩具,到学生时代拿着掌机与伙伴交换宝可梦,到在电脑前与朋友们聊天,抑或是找一家桌游吧打上一下午牌。正是因为始终体会着游戏带来的乐趣,我的中学时代是多元且积极向上的。因为喜欢游戏的乐趣,日常爱玩爱思考,偶尔还会DIY一些游戏,所以当年高考时自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游戏专业。结合自己的游戏经历与校园中的学习实践,我对游戏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好的游戏能够让人持续得到有意义的快乐,不断从游戏中得到丰富的体验。这是一门综合了计算机、美术、心理学、经济学等各种知识的复杂学科,且仍在不断蓬勃生长。人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如何控制好人的心理预期?这些都是游戏制作过程中,乃至生活中值得我们不断反思总结的问题。了解游戏就是在了解我们自己。所以,我鼓励青少年去尝试、体验游戏,当然,玩游戏的前提是完成日常的学习,在课余时间体验。
粗暴制止孩子玩游戏会影响社交
资深游戏玩家詹丛丛
作为一个有着20多年游戏龄的资深玩家,我认为,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是很正常的事,如果简单粗暴地制止他们玩网络游戏,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正常社交和对世界的认知。
在数字时代,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认知世界、获取知识、了解社会、融入群体、获得成就感的重要窗口。许多青少年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最初认知是从游戏中得来的,许多青少年的朋友圈也是基于游戏圈建立起来的。网络游戏已经在催化着数字时代青少年的认知迭代,部分青少年选择玩网络游戏几乎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因为青少年本就需要在玩乐中建立一部分认知,而让这些爱玩游戏的青少年建立这种认知的工作交给了网络游戏。
当下社会对网络游戏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认为孩子玩网络游戏容易沉迷,会耽误学习、影响身体健康上。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因为在高度资本化的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大部分商业游戏的机制设计都是以用户留存为出发点,尽量让玩家在游戏里耗费足够多的时间,来达成运营目标。环环相扣的游戏任务激励,很容易让成年玩家都玩得停不下来,更何况是青少年。但如果游戏厂商能在游戏设计环节加入一个一天玩超过多长时间获得奖励就倍减的机制,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再比如除了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市场监管部门若能联合游戏厂商、智能手机厂商,研究出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引导青少年管控游戏时间,或许也能减少一些负面效应吧!
实际上,网络游戏只是这个时代无数种数字娱乐方式中的一种,强行让一个喜欢玩游戏的孩子不玩游戏,未必能让他突然爱上学习。在这里,我也想对那些因为孩子爱玩游戏而苦恼的家长们说:去通过游戏认识自己的孩子、去弄清楚孩子为什么爱玩游戏不爱学习、去了解游戏带给了孩子哪些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可能比单纯制止孩子玩游戏更有意义。
让外国人通过游戏了解中国文化
某游戏公司职员花茵
近年来,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游戏因其低门槛、低成本的特性,已成为网民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早些年,国产单机游戏就有过辉煌时期,无论是剧情质量、还是思想内核的深度,都不逊于国外大作,甚至屡屡斩获各类奖项。如今,随着游戏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国产游戏逐渐在国内市场站住了脚,同时将目光聚焦在“海外”这一新战场上。来自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上的消息显示:上半年自主研发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4.68亿美元,同比增长11.58%。
海外开发商以《三国演义》等名著为蓝本,研发了一系列三国题材背景的游戏风靡全球。此前,海外游戏用户对中国的了解往往来自于我们的邻国的作品,而对现在的中国、真正的中国人精神文化内核知之甚少,甚至有大量误解。如今,随着一代又一代游戏人对品质、对文化的探索与研习,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出现在海外市场,更多的外国人通过中国游戏了解到了中国文化。
【专家观点】
游戏是孩子们的朋友
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副理事长李启生
游戏是生活的影子,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孩子们就有什么样的游戏选择。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在信息时代的大都市,孩子们的游戏阵地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电脑、手机和网络。
游戏是从众的选择。孩子小时候,同龄人之间交流,自然就会聊到游戏,完全不接触游戏的孩子,很容易感觉孤立。所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孩子接触一些同龄人常玩的电子游戏,有助于孩子跟同伴找到共同话题,有助于同理共鸣,有助于融入群体。
在很多父母看来,孩子的朋友是有好坏之分的,游戏也是如此。传递不健康信息,引导不健康行为的游戏是“坏朋友”;启迪思维创新,传递团结协作,促进积极进取的游戏就是孩子的“好朋友”。
不可否认,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一些不健康的电子游戏容易玷污孩子纯真的心灵,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我们对孩子接触电脑游戏、手机游戏,需要坦然面对和欣然接受,因为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的朋友。
然而,游戏不是生活的全部。朋友是朋友,生活是生活。作为父母,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接触游戏,也不能放任孩子沉迷游戏。最初接触游戏时,我们需要跟孩子建立规则,什么时间可以玩游戏,哪些游戏可以玩,什么时候必须停止游戏。同时,父母可以主动搜集游戏,挑选好的游戏,自己尝试去玩,跟孩子一起去玩,亲子互动,快乐成长。
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对游戏的兴趣也会转移,就像不同年龄段,会交到不同志趣的朋友。因此,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兴趣转移,需要及时跟进把关。我们在倡导积极参与户外游戏、亲子游戏的同时,众多编程游戏、数独游戏、绘画游戏、词语游戏、策略游戏等电子类游戏,也是我们可以持续关注的。
当然,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游戏与学习的关系,游戏在教育中的应用,如何让孩子像爱游戏一样爱上学习,也是很多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关注的话题。应用游戏化学习理念,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枯燥的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游戏与教育的结合,极可能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愉悦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会玩的孩子更有未来。因此,我建议相关部门在中小学阶段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作业评测等环节,逐步渗透游戏化学习理念,在学习中渗透游戏,在游戏中快乐学习。这样,孩子们面对游戏时更能做到“玩得起,放得下,不拒绝,不沉迷”。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5-20节内部创业项目课程,一年会员
只需199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
jjs406